臺北故宮博物院發布調查報告:不排除人為施力致文物破裂
中新社臺北11月1日電 臺北故宮博物院日前傳出三件文物受損,引發外界關注。臺北故宮博物院于10月31日將其中兩件文物的初步調查報告送至臺立法機構,指出破裂原因包括因人為施力按壓或空間縮減導致文物碰撞等。
綜合中央社、聯合新聞網等臺灣媒體報道,臺北故宮博物院表示,三件受損文物包括“明朝弘治款嬌黃綠彩雙龍小碗”、“清朝康熙款暗龍白里小黃瓷碗”及“清朝乾隆青花花卉盤”,被發現破損后,工作人員皆隨即依程序通報至院長。
初步調查報告指出,“明朝弘治款嬌黃綠彩雙龍小碗”是在2021年2月3日上午,由器物處瓷器科研究人員、行政人員、研究助理及技工等6人,進入山洞瓷器庫房做例行整理時,發現瓷器破裂。
報告認為,該瓷器破裂的時間,初步判斷為2012年3月2日大盤點后,至2021年2月3日發現之前。能夠接觸及整理文物者,僅限研究及行政人員,這些人有導致文物破損的可能性,研究助理及技工等會協助搬運鐵箱,搬運過程中也有可能造成文物晃動甚至受損。關上鐵箱時,因人為施力按壓或空間縮減,也導致文物有碰撞受損的可能;若有肉眼無法看見的暗傷,也可能因時間或碰撞而破裂。
至于“清朝康熙款暗龍白里小黃瓷碗”,報告指出,此文物破裂時間初步判斷為2020年2月19日后至2022年4月7日發現之前。該文物是否因鐵箱搬運,或是現行文物保存方式尚有不足等因素而造成破損,仍屬可能情形。另外,箱內很多文物其實之前就有裂璺(陶瓷器將裂開時的痕跡),但并未記載登錄,推測可能是之前就有裂璺或肉眼無法看見的暗傷等。
另外,報告提及,現行的陶瓷器文物保存方式仍有可改善之處,后續改善措施包括每件文物單獨包裹或盒裝保存、文物保存方式化箱為柜、鐵箱起閉方式增加電子化記錄功能、庫房日志數字化保存等。
臺北故宮博物院表示,保存典藏文物的各項硬設備,應在有限資源下,逐步編列預算購置與時俱進的設備加以改善。
針對文物毀損事件,中國國民黨“立院”黨團11月1日召開記者會,質疑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是否第一時間如實報告,并要求臺北故宮博物院公布監視器畫面、全面盤點寶物狀況,以及專家對相關文物進行鑒定等。(完)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2日 17:59:03
- 2024年12月22日 16:48:36
- 2024年12月22日 15:53:01
- 2024年12月22日 09:16:06
- 2024年12月22日 09:08:46
- 2024年12月21日 19:19:45
- 2024年12月21日 17:09:19
- 2024年12月21日 14:25:07
- 2024年12月21日 11:25:59
- 2024年12月21日 10: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