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漢學家丨冰島漢學家鮑德松:不能套用西方概念翻譯中國哲學思想
中新社北京6月16日電 題:冰島漢學家鮑德松:不能套用西方概念翻譯中國哲學思想
中新社記者 崔相光
1975年,懷著對中國社會的強烈好奇,19歲的拉格納爾·鮑德松(Ragnar Baldursson)跨越8000多公里,從冰島來到北京求學,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情緣也就此展開。他是第一位將《論語》翻譯成冰島語并完成出版的譯者,隨后又將《道德經》翻譯成冰島語。2022年10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冰島文版正式首發,鮑德松擔任著作主要翻譯。近日,67歲的鮑德松到北京語言大學參加“世界漢學講壇”之際,向中新社“東西問”欄目記者講述了其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漢學研究生涯。
“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熱情的中國人讓他印象深刻
鮑德松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時,正值北京的金秋,天高云淡。這讓鮑德松感到中冰兩國連天空的顏色都是不一樣的,“冰島的天空是大海的顏色,比中國的稍微深一點兒。中國呢,是淡淡的藍色。”
1975年10月25日清晨,幾經舟車輾轉,鮑德松終于到達北京。走出北京火車站,他見到了長安街上源源不斷的自行車車流。“當時,北京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農村’。那時候這座大城市的總人口約為700萬,但其中城鎮居民只有大約400萬。”鮑德松說,“那時,中國瀝青或者水泥的路面不多,很多地方都是土地,所以空氣的味道都和冰島的不一樣。”
鮑德松是上世紀70年代首批從冰島來到中國留學的留學生。當時中國社會對于外部世界的求知欲以及“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的濃厚氛圍讓他印象深刻。他說,“我到中國,是來學習中國文化,了解中國社會。同時,以我們這些外國留學生為橋梁,中國人越來越了解西方社會。”
“和中國人接觸、練習中文口語,最好的方法就是去餐館吃飯。”那個時候,中國的餐館數量不多,面積不大,經常是兩三家人一起“拼桌”吃飯。鮑德松就和中國人坐在一起,“大家都非常友好,非常主動地跟我們聊天,問我們的國家怎么樣,也很愿意回答我們關于中國的問題。”
在中國的傳統家庭觀念中“長兄如父”,大哥往往承擔著幫助養家、護佑弟妹的責任,也享有較高的家庭地位。鮑德松經常被問到:“你排行第幾呀?”當時,這讓他感到很奇怪,“對我們西方人來說,這不重要。但中國人很看重這個。”慢慢地,鮑德松熟悉了中國人的這份好奇。“我們四個兄弟姐妹,我是老大。”每當這樣回答他的中國朋友時,他總會被高看一些。
他是第一位將《論語》翻譯成冰島語的譯者
到北京后,鮑德松先在北京語言學院(現北京語言大學)學習了一年漢語。當時中國提倡“開門辦學”(即大中小學師生走出校門,到工廠、農村、部隊、商店等“大課堂”去學習、去辦學),因此鮑德松每周都要去工廠或者農村進行義務勞動。這些學習內容雖然單調,卻增加了鮑德松從不同角度了解中國的機會。
1976年,鮑德松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我學的是西方哲學。但是,遇到任何一個哲學話題,老師和中國同學馬上就開始談論中國歷史,談辯證法。他們經常會說一分為二或者合二為一。”他說,因為中國人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有兩方面——陰和陽。“這是中國人潛意識里的思維模式。而對我來說,需要從頭學起。”
鮑德松漸漸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興趣,并在其中發現了快樂。在他看來,這些傳統文化,正是理解中國社會的一把鑰匙,人們復雜的行為都可以在傳統文化中找尋源頭。“在北大,我聽過馮友蘭先生的課。北大哲學系的其它課是他的學生教授我們的。馮友蘭的書我都讀了好幾遍了。”
終于,鮑德松翻譯的冰島語版《論語》在1991年正式出版,此后三次再版,“冰島人口不多,就30多萬,可以說賣得還不錯。”書中先介紹基本概念,然后翻譯全文。“仁是什么,義是什么,這些我都一個一個地解釋,然后找到意思接近的冰島語單詞。當然,沒有含義完全相同的詞。”鮑德松說。
讓鮑德松感到最難翻譯的是“君子和而不同”。他說,因為“和”這個字不僅指“和諧”,同時還有包容之義。在冰島語中,他將“君子和而不同”翻譯為Hefearmaeur er samvinnutyeurántess ae vera alltaf samhuga,“意思是兩個君子對待某個問題不一定是同一個觀點,但依然可以合作。”鮑德松說,“兩個國家間亦是如此,這個思想是值得學習的。”
1995年1月,冰島在中國設立常駐大使館,鮑德松被派到北京出任職業外交官。從事外交工作之后,鮑德松發現儒家思想亦是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他將《論語》中孔子的經典語錄譯成冰島語寫在便簽上,給同事們傳看。
鮑德松非常喜歡《論語》的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說:“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兒。學過之后,還能在適當的時機來實踐運用,不也很高興嗎?”
在北大讀哲學的時候,鮑德松認為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有很大差異。此后的20多年,他才慢慢發現兩者的哲學思想實際上是互補的。于是,他開始認認真真地重讀《道德經》,并開始翻譯工作。2010年,他翻譯的《道德經》在冰島出版,這也是《道德經》第一次被直接從中文翻譯成冰島語,而不通過第三門語言。“這是件很難的事情。重要的是,不能套用西方固有的概念來翻譯中國哲學思想,而是要忠實于典籍本身的奧義。”他再次以“和”舉例:“要先介紹漢字‘和’是由‘禾’(莊稼)和‘口’兩部分組成的,然后闡釋‘和’的含義,最后再放到句子中翻譯‘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
促成中冰企業地熱能源合作,得益于“天人合一”思想
上世紀70年代在華求學時,對鮑德松影響最大就是“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的理念。從那時起,他一直在思考:“冰島有什么值得中國學習的東西呢?”
直到2006年,時任冰島駐北極理事會代表的鮑德松促成了中國石化與冰島極地綠色能源公司的合作。雙方共同組建中冰合資企業,主要從事地熱資源開發及利用。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起,中國愈發重視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理念。
鮑德松介紹,在冰島,幾乎所有的能源都是可再生能源。“我們沒有石油,也沒有煤礦。進入工業化之后,冰島人開始利用地熱供暖,形成了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地熱供暖系統。”
“我非常自豪,能將冰島地熱能源開發利用的技術引入中國。”經過16年的發展,中冰合資公司開發區域遍及冀、陜、魯、晉、津、遼等6省(市),成功打造華北首座“無煙城”——河北雄縣(現已納入雄安新區規劃)。公司供暖能力近6000萬平方米,已經超越冰島本土公司,成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地熱供暖公司。
“中國人重視綠色發展并不奇怪。因為中國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傳統思想。”鮑德松說,“你看中國的山水畫,雖是描繪風景,但總會有各式各樣的人物。這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不可持續發展,人類就沒有未來。”鮑德松最后說,在中國這個崇尚“民為邦本”的國家,綠色發展是一個必然選擇。
受訪者簡介:
拉格納爾·鮑德松(Ragnar Baldursson),冰島漢學家,冰島前駐華公使銜參贊,長期研究中國文化并密切關注中國發展。先后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學士)和冰島大學(教育學學士),并作為研究生在東京大學學習兩年。1991年翻譯出版冰島文版《論語》,2010年出版冰島文版《道德經》。2022年10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冰島文版正式首發,鮑德松擔任著作主要翻譯。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1月07日 21:32:38
- 2025年01月07日 21:23:57
- 2025年01月07日 16:46:19
- 2025年01月07日 14:37:15
- 2025年01月07日 14: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