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能級提升 上海逐“新”而進

中新網北京3月9日電 (記者 張素)上海已成為中國首個經濟總量突破5萬億元的城市,上海港成為全球首個集裝箱年吞吐量超過5000萬標箱的大港,外貿進出口總額再創歷史新高……作為世界觀察中國的重要窗口,上海正加快塑造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新賽道,引領高質量發展。
日前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全體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指出,要進一步深化高水平改革開放,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全力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努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充分發揮龍頭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他在出席上海團小組會時還表示,要堅定信心、奮力一跳,更好地為全國挑大梁、作貢獻。
時逢浦東開發開放35周年等關鍵節點,上海這座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如何推動城市能級核心競爭力實現新的更大躍升?在日前舉行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上,記者感受到,上海正逐“新”而進,打造新優勢、營造新環境、塑造新場景、推出新舉措、涌現新力作、形成新機制,推動能級提升。

打造新優勢
上海正在加快建設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此次開放團組會議首個問題便聚焦這一話題——有外媒記者問,在當前中美博弈和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上海建設“五個中心”面臨哪些困難和機遇?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市長龔正表示,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上海加快建設“五個中心”既面臨挑戰,也存在機遇。“總的來看,機遇大于挑戰,我們有底氣、有動力、有優勢。”
他指出,上海建設“五個中心”,最大底氣在于中央的全力支持,強大動力在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獨特優勢在于聯動發展、耦合共生、相互賦能。
一系列數據成為上海“五個中心”建設加力提速的注腳:城市經濟規模已進入5萬億元以上的新階段,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總規模達到1.8萬億元,“上海—蘇州”集群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的排名連續兩年位列前五……
“我們要堅持系統觀念,持續增強‘五個中心’建設的整體效應、平臺效應、放大效應和輻射效應,進一步提升功能設計、制度供給、政策突破的體系化水平,努力推動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實現新的更大躍升。”龔正說。
營造新環境
近年來,上海全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出臺8版行動方案。今年的上海“新春第一會”再度聚焦營商環境。
上海持續多年優化營商環境的動力是什么?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常務副市長吳偉回答說,營商環境建設帶動各項改革,對穩增長、發展新質生產力等產生巨大作用,這些成果本身就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動力。
上海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承擔國家一系列重大任務和使命。吳偉說,上海優化營商環境還有三方面強大的動力:主動擔當作為,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對標國際一流,增強上海城市競爭力;提升企業感受度,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吳偉介紹,上海將深化世行對標改革,對照世行新的評估體系,聚焦10個指標領域,分別推出一批改革舉措,也將提升為企服務水平,支持打造特色營商環境品牌,支持街鎮打造更有“煙火氣”的活力街區等。
塑造新場景
此次上海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一個個印有上海元素的文創產品放置在簽到臺上,吸引中外記者駐足觀賞挑選。其中,一枚印有F1大獎賽的紀念章頗受歡迎。
“去年,F1大獎賽上海站在4天時間直接吸引20萬人次,帶動消費14億元。”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權衡在發言時,講述上海加快推動文旅商體展聯動發展的生動實踐。
首屆“上海之夏”國際消費季,4個月不到吸引超百萬游客,其中帶動外卡消費總額同比增長超60%;古埃及文明大展自去年7月開展至今,吸引了160萬人次觀眾,收入規模達4億元,其中一半來自文創等周邊產品的非門票收入……
權衡說,上海加快推動文旅商體展聯動發展,并組建跨部門聯動機制做好保障。這一協調機制推動了資源整合和市場聯動,消費新場景的打造也有效實現了促消費。
提出新舉措
2025年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一年來浦東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深入開展,157項改革任務有序推進。
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5周年。浦東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在新起點上實施新一輪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舉措,具有重要意義。
“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領域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支持臨港新片區開展更大力度壓力測試”“加快建設國際數據港”“推進洋山綠色船籍港建設”……記者從此次會上獲悉,一系列新舉措將在這片試驗田上落地。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顧軍表示,上海將進一步全面增強浦東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強改革系統集成,推進更高水平開放,增強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發揮好浦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的示范引領和龍頭帶動作用。
涌現新力作
申城不僅有“熱氣騰騰”的消費活力,還有“紅紅火火”的文化活力。近年來,從《永不消逝的電波》《繁花》到《千里江山圖》……無論是舞臺劇、文學作品還是影視創作,不斷涌現的文化新作,讓上海始終是文化創新的重要策源地。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主持人印海蓉注意到,近幾年,人們也喜歡看方言版的影視作品,比如滬語電影《愛情神話》、滬語電視劇《繁花》以及滬語話劇《長恨歌》等。她建議在打造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同時,加強對上海地方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并加強公共文化內容和產品的供給,提升服務質量。
權衡也建議,加快推動文體商旅展深度融合,重視提升消費服務的文化、科技含量,為文旅商體展聯動發展注入更大活力和動力。
形成新機制
2024年,長三角區域經濟總量突破33萬億元,同比增速高于全國0.5個百分點;區域進出口總值突破16萬億元,占全國36.5%。今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第七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
上海在長三角一體化中肩負龍頭帶領的責任。此次會上,顧軍在回答關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問題時表示,上海將繼續攜手蘇浙皖三省,努力實現“四個成”。
一是發展“成勢”,放大帶動效應,強化全球和區域鏈接,強化“五個中心”功能聯動。二是協同“成鏈”,強化聚合反應,串好創新鏈、物流鏈、藍色珠鏈、綠色碳鏈。三是功能“成圈”,釋放空間潛力,建好通勤圈,優化功能圈。四是機制“成法”,形成制度紅利。在長三角探索更多富有含金量的制度創新成果,加快長三角面上協同立法。
記者注意到,全國兩會期間上海的一家報紙刊發了《“長三角一體化”應是一張藍圖而非拼圖》,整版報道了長三角三省一市的代表委員們建言獻策,共謀發展。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滬蘇浙皖正形成更高質量的一體化,進而為國家發展試制度探新路。
干字當頭、奮力一跳,進一步深化高水平改革開放,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逐“新”而進的上海將繼續挑起中國經濟的大梁,譜寫中國式現代化上海新篇章。(完)

- 專題:2025全國兩會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7日 00:02:25
- 2025年04月16日 14:33:52
- 2025年04月16日 13:38:03
- 2025年04月16日 13:37:11
- 2025年04月16日 13:3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