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統一戰線成員這么說
今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教育”“科技”“人才”: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時強調“必須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對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拔尖創新人才、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養,推動產學研人才聯合培養和交流。圍繞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幾位來自教育界的統一戰線成員分享了他們的觀點。
強基提質 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積極探索基礎教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途徑,做好人才早發現、早培養相關工作,是多位受訪者的共識。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委員、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郭坤宇稱:“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學生要有所作為,必須打好基礎。”
科技創新,數學是基礎。從事數學教研30多年,郭坤宇主張,在基礎教育階段,最重要的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養,簡而言之,就是讓學生練就“從最底層求索”的能力。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福建省委會主委王長平認為,“科技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相當于為未來的發展種下‘種子’。”
他曾與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湖南省委會副主委、湖南師范大學副校長謝資清聯名提交關于在基礎教育階段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提案,并呼吁提高公眾對拔尖創新人才選拔的認識:既要“有教無類”,也要“因材施教”,前者強調教育機會公平,后者強調教育過程公平,二者并行不悖。
王長平表示,中國的數學教育水平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是學生創新素養還存在欠缺。在小學和初中階段,約3%的學生已經表現出數學天賦,如果不能通過有效的機制,及早發現和培養這些“天才少年”,解決他們在課堂學習中“吃不飽”的問題,等到高中和大學再去培養為時已晚。此外,許多邊遠山區和教育欠發達地區因缺少發現和培養人才的師資,難以避免天賦出眾的孩子被埋沒的遺憾。
“因此,要建立全方位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王長平建議,一是明確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早期發現和培養機制,對接國家強基計劃,做好“雙減”政策中“減負增效”的增效部分,二是建立省級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基地,三是將優質的社會青少年基礎學科競賽納入規范化管理,將我國的人口優勢轉化為人才優勢。
基層調研 破解人才培養和產業需求“兩張皮”
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迅猛發展,社會對人才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的育人模式面臨轉型。如何轉型?多位來自高校的統一戰線成員深入基層和企業,尋找答案。
全國政協委員、民盟陜西省委會副主委、西北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教授崔亞麗赴西安市新城區韓家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調研時了解到,基層缺全科醫生、因公共衛生網絡平臺信息不暢造成基層重復勞動。帶著問題,她回到西北大學向師生問計。“醫學生創造力欠缺”“實訓平臺和實踐基地不夠”“應打破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調研中收集的聲音匯入崔亞麗在今年全國兩會聯組會上的發言稿與今年的提案中。
崔亞麗的發言主題聚焦“以高校‘新醫科’建設為切口 有效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直接對標《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深化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深入實施國家卓越醫師人才培養計劃。她提出的具體建議包括:優化學科專業,推進高校學科建設;創新體制機制,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產學研用融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等。
對職業教育來說,專業要建在產業鏈上。瞄準產教融合,今年,走進河北空天信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調研,全國政協委員、民進河北省委會副主委、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張運凱直奔主題:“空天信息產業最缺哪類人才?”“最需要能提供技術服務的高技能人才。”公司總經理陳峰回答。
這樣的調研不止開展一次。張運凱曾向媒體公開他手機里保存的照片,拍攝的是他去年夏天到石家莊科林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調研的場景。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有100多名學生在該公司實習。調研中,他重點關注學生所學知識與崗位的匹配度。今年,他延續過去在提案中關注職業教育改革的慣例,建議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讓課堂對接車間、專業銜接產業,并將勞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教育育人全過程。
像崔亞麗和張運凱一樣,關注產教融合協同發展、推動創新人才培養的統一戰線成員還有很多。全國政協委員楊丹代表九三學社中央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作大會發言時建議:以學研融合為導向,加快高等教育范式轉變;大力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實現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同頻共振;著力深化教科產合作機制,構建多主體協同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生態……
數智賦能 如何利用AI提升教育效能?
在教育數字化浪潮下,人工智能(AI)正在深刻影響和改變教育的模式,多位受訪者主張合理利用AI助力教育提升效能,打通“人才培養關”。
在郭坤宇看來,坐冷板凳搞科研,可以與利用AI提高效率齊頭并進。他認為,DeepSeek等AI產品,既能表達數學公式定理成立的條件,又能描述應用場景。教師、學生遇到困難時,求助AI很有幫助。
“人工智能發展到現在,其重要性已不亞于基礎學科。”全國政協委員、臺盟福建省委會副主委、廈門大學信息學院教授廖明宏說,“現在,AI與各個學科交叉方向的課題研究、專業申報很受歡迎。”但他也認為,應正視并思考AI帶來的影響:當AI已成為教師的“助教”、學生的“學伴”,甚至能力與專家相當時,學校的專業方向、教學方式與內容應做出怎樣的調整?應如何抓好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
在廖明宏看來,保護學生的興趣與好奇心,激發批判性思維,幫助學生提升自學能力仍然要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關注點,以此理念引入AI,形成教師—AI—學生的教學模式,可能會產生更大的教育效能。
目前,廖明宏的科研團隊正在研究智能服裝,該項AI應用對接運動員訓練、術后康復等市場需求,學生通過導師指導,在參與研發的過程中了解市場、更新知識、提升科研能力。
廖明宏看好兩岸融合育人的前景,“一些有良好國際教育背景的臺灣教師,具備發表高水平論文的科研能力,另一些在大陸任教的臺灣教師,教學方式新穎活潑,圍繞‘AI+’,兩岸教師在論文撰寫、教學方法上如果能夠產生更多互動,就有可能形成更大的教研力量。”他也期待“推動更多兩岸科研成果在AI應用場景中落地”。
全國政協委員、民革陜西省委會副主委、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杜海峰,把目光聚焦于西部縣域AI教育。今年,他在調研后認為,加強中小學AI教育,縮小區域教育差異,提升西部縣域教師的AI素養應是當務之急。(完)
(《中國新聞》報記者 張樂 報道)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3月29日 21:48:44
- 2025年03月29日 21:42:44
- 2025年03月29日 18:48:15
- 2025年03月29日 10:21:23
- 2025年03月29日 09: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