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好房子” 打造民生大幸福
2025年,“好房子”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同時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什么樣的房子才是“好房子”?建“好房子”,需要從哪些方面著手?未來,“好房子”還會有怎樣的形態?多位建筑設計領域的專家、學者接受《中國新聞》報采訪,各自給出答案。
房子“長高”20厘米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完善標準規范,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以下簡稱“住建部”)部長倪虹提及“好房子”建設指南中的一項內容——住宅層高提高到不低于3米。
此前遵照的層高標準是2011年頒布的《住宅設計規范》,其中明確規定“住宅層高宜為2.8米。”在九三學社社員、海淀區政協委員、海淀區建筑行業協會會長張軻看來,房子“長高”20厘米,就是從“有”到“優”的證明。
他解釋道,在建筑測算上,常規的臥室在9平方米左右,假設一個人待在家中關閉門窗休息的時間為11—12小時,需要的空氣消耗量在27立方米以上。因此,層高提高20厘米,更貼近人體需求,同時“造價也并不會線性遞增”。
除了關注“高度”,“好房子”的標準涉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住建部公布的《城市住房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編制導則(試行)》(以下簡稱“《導則》”)中提到,“滿足居民對住房設計、設施配置、環境空間、物業服務、通勤效率等方面的多維度品質需求,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
“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優居’,其實解決的是從量到質的居住需求變化。”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教授、民盟北京市委會第十三屆委員會委員何崴表示,“好房子”的提法既符合國家高質量發展的方向,也回應了居民對美好居住條件的訴求。
“好房子”需要新標準
在全國兩會記者會上,倪虹為“好房子”的落地“劃重點”——一方面,結合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把新房子建成“好房子”;另一方面,結合城市更新,把老房子改成“好房子”。
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全國半數以上省份相繼推進“好房子”住房標準建設、示范項目試點等舉措。多家商業地產百強企業加大對“好房子”的建設投入。
在北京市昌平區沙河鎮,“好房子”的樣貌得以具象化。3月初,沙河鎮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一個小區內,“風雨連廊”聯通各單元樓,樓房首層被打造為共享書房、茶水間、健身房、兒童活動室等不同場所,未來,成為居民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這是全國“好房子”設計大賽首個落地示范項目。將首層打造為公共區域、室內設計開敞式陽臺,住戶能活動的室內外范圍更大,同時這部分空間不計入住宅面積,換言之,住戶實際使用的面積更大了。
合理利用底層架空空間、鼓勵在多層空間設置開敞式陽臺、打造風雨連廊、增配鄰里共享公共空間……這些創新舉措在去年11月底印發的《北京市高品質商品住宅設計導則(試行)》中被首次提出,并在今年2月初發布的《北京市平原多點地區“好房子”規劃管理相關技術要點(試行)》中進一步細化。這也是平原地區建設“好房子”的示范性標準,將形成可復制的經驗進行推廣。
除了打造公共區域外,不少傳統房企在技術和服務上也有所迭代。比如,傳統房企與科技型企業合作開發新一代“全屋智能家居系統”,該系統通過聯動智能傳感器及使用語音、App等智能交互技術,可以為住戶打造出聚會、睡眠等多個生活場景,并進行空氣檢測等。
此外,房企還推出了不少新戶型,比如借助模塊化家具、可移動墻體等技術打造的可變空間戶型;融入垂直綠化、公共空間和智能技術的第四代住宅等等。房地產研究機構克而瑞公布的數據顯示,在2024年房企銷售業績TOP100榜單中,多家房企推出“‘好房子’建設技術標準”,今年年初,第四代住宅在南京等地位列銷售榜前列。
關注住房全生命周期
在此前的記者會上,住建部還表示,把2000年以前建成的城市老舊小區都納入城市更新改造范圍。
“我國是世界上既有住房最多的國家,預計2040年前后,近80%的住房將進入設計使用年限的中后期。”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法制委員會委員羅衛表示。
在老舊小區的“體檢”中,常見的問題包括屋頂漏水、隔音效果差等質量問題。此外,羅衛在調研中發現,住房建設、買賣、租賃、運營、維修、拆除等環節管理銜接不足,服務鏈條脫節,加速了房屋的老化。
為此,她建議將住房涉及的上述環節作為一個全生命周期來統籌管理和發展服務。加快制定住房全生命周期管理相關政策法規,特別是住房體檢制度、住房養老金制度、住房保險制度等住房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為住房提供更多基礎保障。目前,建立健全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已被寫入《導則》,作為重點任務推進。
房屋維修牽扯出更多問題:誰負責維修?資金從何而來?維修的標準是什么?張軻表示,房屋的管理應由產權人負責,住房涉及多個業主,進行改動需要業主同意并以公維基金作為資金來源,但目前公維基金收繳情況欠佳。
針對上述問題,政府、社區、企業一齊發力解決問題。在資金方面,建立“政府引導、居民自籌、社會參與”的多元化資金籌措模式;在標準制定方面,住建部請建筑行業領域多位專家牽頭,對老舊小區電梯改造、保溫加固等多項問題進行調研并制定標準;此外,多地社區也以“大家商量著辦”的方式,讓居民們一吐為快,就改造方案形成共識。
從“制造”到“智造”
“好房子”的設計理念關鍵在于以人為本,這是多位受訪者的共識。
“‘好房子’離不開科技的賦能。科技將重構‘住’的本質,讓房子不再是鋼筋水泥的堆砌,而是會呼吸、能思考、懂關懷的數字生命體。”談及自己心目中的“好房子”,羅衛說。
張軻舉例道,對于獨自居家的老人而言,房屋有如拐杖,未來可以在房屋產權人同意的前提下安置室內智能感應系統,通過監測老年人的活動空間和停留時長觀察其身體狀態,聯動社區實施應急送醫機制。智能家具的安置也將為很多行動不便的老人減輕諸如難以彎腰、爬高的負擔。
房地產專業人士表示,數字技術的創新應用也將拓展到房屋的設計、裝修、運營、維護等全鏈條。比如,可以利用建筑信息模型、AI等技術支持用戶參與房屋定制,降低后期改造成本;并通過VR/AR技術實現“所見即所得”的購房、裝修體驗,減少決策誤差。
綠色環保目標也使得更多新材料有了用武之地。房地產專業人士提到,可以使用裂縫自愈涂層等自修復材料延長建筑生命周期;使用鋼結構+再生塑料復合板材,實現房屋“拆解+重組”循環利用。(完)(《中國新聞》報 宋珂欣 報道)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8日 16:33:32
- 2025年04月18日 14:12:21
- 2025年04月18日 13:41:09
- 2025年04月18日 10:46:46
- 2025年04月18日 10:3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