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發布多項農業重大科研進展

中新網杭州4月14日電(記者 王逸飛)14日,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在杭州發布多項2024年度重大科研進展,涉水果供應鏈保鮮、畜產品質量安全、枇杷育種與栽培、菜用豌豆種質資源研究、畜禽呼吸道疾病防控等學科領域,展示出該省在農業領域的科技創新活力。
從具體的項目內容看,這些重大科研進展在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助力鄉村振興、共同富裕方面效果明顯。
以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質量營養所畜產品質量安全團隊完成的“闡明腸道微生物與豬體脂沉積的關聯機制,創建豬‘肥膘’調控技術體系”為例,其揭示了豬腸道微生物對脂肪代謝的調控作用,創建了以腸道微生物干預為核心的“肥膘”(皮下脂肪)沉積調控技術體系。該研究成果的應用可使地方品種豬的“肥膘”降低8.9%,有效實現豬“減肥”長肉。
再如此次入選的“育成系列大果優質抗零下9度低溫枇杷新品種”,該研究育成的白肉枇杷新品種抗寒性強,新品種抗寒性從零下6度提升到零下9度,使白肉枇杷適種范圍擴展至高海拔山區及長江以北地區;新品種平均單果重從原來的30g提升至50g,有效解決了白肉枇杷果型偏小問題,同時風味好,商品性大幅提高。
“浙江大面積種植的白肉枇杷開花很早,一般到1月就變成小果子了,但是幼果的抗寒性一般在零下3度以內,在零下6度以下基本上就導致絕收,針對果農面臨花期早凍害重的問題,我們通過雜交育種,把花期從原來的10月、11月推遲到12月下旬至1月上旬,花的抗寒性可以到零下9度。”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枇杷學科帶頭人陳俊偉說。
他介紹,其團隊自2008年就啟動此項研究,經過親本篩選、雜交育種、優系篩選、試種與抗寒性觀測等工作,終在2024年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權。“這一新品種結出的50g以上的大果可以作為精品水果售賣,售價比其他品種翻倍,幫助果農既增產又增收。目前種植范圍已覆蓋浙江、江蘇、湖北、福建、上海、貴州、云南等地。”
當日活動發布的重大科研進展還包括:揭示漿果蠟質與采后品質關聯機制,研創植物類天然仿生保鮮全新技術;首次闡明菜用豌豆區別于糧用豌豆的群體演化規律,鑒定明確重要農藝性狀形成的關鍵基因;首次揭示免疫調控關鍵機制,創新構建畜禽呼吸道病原菌新型外膜囊泡亞單位疫苗;破解秈粳雜交稻不耐高溫、易陳化的難題,育成優質耐逆秈粳雜交稻‘華中優9326’入選全國十大超級稻品種。(完)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24日 21:45:13
- 2025年04月24日 19:31:39
- 2025年04月24日 14:20:37
- 2025年04月24日 13:48:23
- 2025年04月24日 12: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