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6日電 “中非合作的意義在于開創了國際關系的一種新模式:一國對一洲,并試圖實現跨洲、跨文明的自愿融合!敝袊鴣喎菍W理事趙昌會如是說。
中國和非洲昨天宣布建立政治上平等互信、經濟上合作共贏、文化上交流互鑒的“新型戰略伙伴關系”,新加坡《聯合早報》今日報道援引了趙昌會的看法,并表示,11月初的北京仿佛是個小聯合國,48個非洲國家齊聚開會,中非關系又向前跨了一大步。
論壇聯合主席國埃塞俄比亞外長塞尤姆抨擊西方媒體的負面言辭,強調新型伙伴關系是一個雙贏、尊重彼此文化和價值、沒有任何政治先決條件,對中非的發展都有益處的合作模式。“中非合作所要解決的發展、教育問題都是人權的核心部分。”
報道認為,西方輿論的關切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非洲本身如何看待中國在非洲的發展才是關鍵。南非總統姆貝基的胞弟莫萊茨·姆貝基(Moeletsi Mbeki)對《紐約時報》發表的看法就有一定的代表性。
擔任南非國際問題研究所董事會副主席的姆貝基說,中國側重商業互利關系,市場公平原則,完全摒棄意識形態的做法,為非洲國家提供了一個新的參考模式。
他說:“他們(中國)并非第一個抵達非洲的,但是他們可能是第一個不自以為是地自命為贊助人、導師或征服者的。在這個意義上,雙方產生了共鳴!
報道指出,中國政府反復強調的“和諧世界”理想,確實衍生自其內政上要建構“和諧社會”的施政藍圖。這套強調“和”的政治理念與中共嘗試從中國自身文化里吸取理論的努力不無關系。
報道說,在對外建構“和諧世界”方面,北京與非洲交往時體認彼此的差異,尊重對方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不正是“君子和而不同”精神的體現?參加北京峰會的48個非洲國家有41個由總統或總理率團,其中也不乏對中國有異于歐美的外交哲學所產生的共鳴。
報道最后寫到:“如果參照《論語·子路》篇說的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悅),遠者來’,冠蓋滿京華的盛況在儒家邏輯里似乎就是一個理所當然的結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