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歲末,往往是各種檢查評比密集之時,也是基層接待任務繁重之時。為抓住難得的商機,一些城市的酒店陸續推出豪華晚宴,而人均消費上千元的盛宴,很多由公款“埋單”……
由此想到,為了規范公款接待,中辦、國辦專門制定了《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前不久,財政部接連出臺《中央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差旅費管理辦法》等3個文件。這些規定和辦法,昭示了中央下大力氣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公務接待“黑洞”的決心。
正常的公務接待是行政成本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長期以來,公務接待中追求豪華、奢侈的現象漸成風氣,公款吃喝送成為“灰色腐敗”,干部群眾多有意見,基層單位苦不堪言。
上級機關到了下級單位,無論是調研,還是檢查,基層都不敢怠慢。因為“上級”手中掌著財權,握著項目,豈能招待不周?基層接待也水漲船高,不得不上規模、上檔次,花公家的錢“買個好印象”,爭取一些項目、資金。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上級”自己要求不嚴,完全聽從基層安排,就會推波助瀾,使公款接待豪華風愈演愈烈。
對公款大吃大喝的歪風,中紀委等部門也發過不少文件,但常常是管用一時,很快反彈。若想從源頭治理公款消費黑洞,僅僅出臺公款接待的標準和規定是不夠的,關鍵是清本溯源,清理泛濫的檢查評比,在此基礎上嚴格執行中央的接待規定,才有可能真正減輕基層的接待負擔。
透明公開是最有效的“防腐劑”。要杜絕公務接待中的奢華、腐敗現象,更透明、更公開是必然的選擇。包括公開接待清單,接受社會監督。
我國《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中明確提出,“應將政府部門的公務接待情況向社會公開,接受新聞媒體和公眾的監督”。可是,在一些機關單位,公務接待依然是一筆糊涂賬、“秘密賬”。規定雖好,關鍵在執行。有關部門應該盡快制訂可行措施,把公務接待范圍、標準、金額等規章制度向社會公開,把各單位,包括領導人員及一般公務人員的具體接待費用通過合適方式向社會公開。只有公務接待規范化、制度化、公開化,社會監督才不至于成為一句空話。
目前,在公務接待方面,還沒有把各部門的接待費、差旅費、考察費等花費納入財政年度預算,也沒有把公款接待的財務公開,接受社會各界監督,更沒有制定詳盡的地方接待規定。因此,在完善公務接待制度的同時,還要跟進相應的配套措施,使政府官員在公務活動中不敢用公款大吃大喝,不能隨意違規消費。
明年1月1日起,中央國家機關將大幅度提高公務人員出差、食宿、會議標準。與這一求真務實的好制度相伴,我們有理由期待,那種以“原有標準過低,很難執行”為由的浮華之風能被遏止,公務接待的務實節儉、廉潔高效的要求成為現實!
(來源:人民日報人民時評;作者:何勇;原標題:制度如何管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