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8日電 為落實胡錦濤主席同布什總統今年8月達成的共識,中美雙方于12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首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香港《大公報》18日發表評論表示,中美兩國正在走向相互適應的階段,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其結果不應該僅僅是文明間的沖突,而更多的會是文明間的融合與取長補短。
進入2005年之后,中美高層交流突然加速。評論指,2006年,中美兩國延續了這一態勢,并且兩國的交流進一步深入。這使得中美關系不再僅僅是一對簡單的大國關系,而更多地具有了一種世界格局的涵義。
評論表示,可以預見,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超多強”的國際格局將基本保持穩定。這一戰略態勢,構成了中美關系進入戰略性相互適應的最大外部條件和推動力。當前,中美關系中不斷增強的相互依賴性是促使中美兩國走向戰略性相互適應的堅實基礎。隨著中美經貿關系的迅速發展和經濟相互依賴的日益加深,中美雙方都非常清楚,如果中美經貿關系因某種原因遭受重大挫折,對兩國經濟都會有極大的負面影響。
評論還表示,隨著國際環境的改變,以及中美兩國實力地位的變化,中美兩國在長期博弈進程中,中美雙方對于彼此一些固有的老觀念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美國在適應不斷發展的中國的同時,中國也正還積極調整自身的心態,努力適應新的國際環境。
評論指出,2005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發表了題為《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講演,首次提出和諧世界的國際政治新理念。這是近代以來,中國首次以一種全球的視野,在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對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的終極目標所做的價值思考和人文關懷。隨著中國逐漸完成這種自信、健康的大國心態的轉變,中國開始更加積極主動地與世界實現互動,也越來越能夠理性地處理中美關系。由此可見,當前中美兩國走向戰略性相互適應有著堅實的基礎。它符合中美兩國人民的利益,也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利益。更為重要的是,它使我們看到中美關系未來的另一番圖景,它使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的未來更加充滿信心。(作者: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