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大量違規建設項目上馬和被叫停,表面上是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博弈,更深的層次是局部與全局的博弈、政績與民生的博弈、大資本與政府監管部門的博弈。
“坦率地說,我感覺一次比一次更吃力。因為,事情一開始總是最好做的,空間大呀。但越往后,你離底線就越近,每前進一步的代價就越大。”潘岳稱,但這件事是必須要做的,是一個官員要負的歷史責任,“作為一個從政多年的老官員,我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一直走下去。”
潘岳早年當過兵,做過記者,投身政界,卻經常賦詩作詞,外界評價潘岳是“兼有學者、文人和理論家氣質的‘異類官員’”。
“寫詩如同做人。”潘岳說,要有個靈魂,而為了弘揚她,更應當具備一股子堅忍不拔、無私無畏的勇氣與意志。
潘岳
1960年4月出生,
江蘇南京人,歷史學博士
1988年12月至1989年,
任中國技術監督報社副總編輯;
1989年12月至1993年2月,
任中國青年報副總編輯;
1998年3月~2000年1月,
任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副局長
2000年1月~2003年3月,任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副主任
2003年3月起,任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副局長
相關鏈接
環境文化:人類的新文化運動
潘岳
什么是環境文化?凡致力于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關系,致力于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形態,即是環境文化。環境文化是人類的新文化運動,是人類思想觀念領域的深刻變革,是對傳統工業文明的反思和超越。
世界性的環境危機,突出地表現在傳統工業經濟增長方式與環境保護的矛盾上。否定傳統工業經濟的增長方式,探索生態工業經濟的新型增長方式,是環境文化的重要內容。
環境文化認為,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要使人類的物質財富持續增長,就必須改變傳統工業文明的生產方式,實現“污染排放最小化、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這便是循環經濟。
發展循環經濟既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也是增強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措施。
發展循環經濟要求政府積極而科學地介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追求的是資本高收益率,其主體是實實在在的企業股東。而循環經濟追求的是自然資源高收益率,其主體是抽象的全社會公眾。
政府必須具備“綠色控制”能力,從追求單純的經濟增長到追求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將環境文化的理念從單純的自然環境保護擴展到教育、科技、企業經營及廢物處理等諸多環節之中。
發展循環經濟需要社會的廣泛參與。消費者是市場的主體,只有他們自覺地選擇循環經濟的產品,才能形成綠色消費市場,實現可持續消費。可以說,環境文化是綠色消費的根源,而廣大消費者又在綠色消費中發展了環境文化。(據第一財經日報;章軻)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