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21日電 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在與香港傳媒高層座談時稱“我們對河南的過去充滿了崇敬,我們對河南的現在充滿了激情,我們對河南的未來充滿了信心。”他更拆解河南的簡稱“豫”字,笑指“豫”字反映出河南當年是大象、恐龍出沒、繁衍之地。并慨言:“我們的歷史那么悠長,文明也在這兒產生,而支撐我們人類發展的重要部分就是文化,中原文化更是中華文化的主流。”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我們對河南的過去充滿了崇敬,我們對河南的現在充滿了激情,我們對河南的未來充滿了信心。”擲地有聲的三句話,道出省委書記徐光春對河南的深情和自豪。
徐光春在與香港傳媒高層座談時,由河南文化底蘊的博大深厚,說到河南經濟總量占全國第5位的大好局面,再談到河南將努力實現的“兩大跨越”。不用講稿,藍圖在胸。不多不少剛好一個小時的講話,徐光春以報告文學般的描述,為香港傳媒介紹了河南的過去,概括了現在,更展望了美好的、觸手可及的將來。
曾從事新聞工作多年的徐光春,對傳媒運作了如指掌,也清楚傳媒尤其是香港傳媒對海內外巨大的影響力和輻射功能。因此,盡管訪港行程早已安排得密密麻麻,他還是抽空與香港媒體高層座談、共進晚餐,抓住一切機會推介河南。
記者出身出口成章
出口成章的他,遣詞用字在在流露了新聞人的詞斟句酌,對數字數據亦高度敏感、務求精確。字里行間,蘊含的是這位浙江才子的文采風流,以及身為河南“父母官”對中原文化的一往情深。
為了打動香港同行,徐光春從歷史文化入手,娓娓道來──他提到,河南的過去非常輝煌,是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中原自遠古時期,便是華夏先民最早聚居、生存和發展的地方。
徐光春更拆解河南的簡稱“豫”字,笑指“豫”字反映出河南當年是大象、恐龍出沒、繁衍之地。他慨言:“我們的歷史那么悠長,文明也在這兒產生,而支撐我們人類發展的重要部分就是文化,中原文化更是中華文化的主流。”
徐光春分別從“史前文化”、“政治文化”、“圣賢文化”、“思想文化”、“科技文化”、“醫學文化”、“農耕文化”、“武術文化”及“姓氏文化”,詳細論述中原文化為何并非其它一般地域文化所能比擬,其具有的原創、根源、基礎及主導等特性,令它成為中華文化的主脈、源頭,成為自元朝上溯3000多年間,200多個帝王建都之地,一直引領著中華文明的龍頭。
溫總評豫五個第一
徐光春繼而引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去歲訪問河南時的評價,指出“河南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第一農業大省、第一糧食大省、第一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第一糧食轉化加工大省”,更列舉了一連串數字,引證河南也是發展迅速的經濟大省及工業大省。
有了總理“五個第一”、“兩個大省”的定位,徐光春說話的底氣更足。他強調,在落實國家中部崛起戰略的過程中,地處“中部之中”、人口一億的河南,聯南貫北、聯東貫西,區位優勢突出,社會經濟發展勢頭良好,而且河南人都有一股奮發向上的壯志雄心,一定可以為國家整體發展的大戰略目標,為實現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對河南發展的具體要求,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十一五實現兩個跨越
河南的未來如何?徐光春說得簡單明了:“團結奮進,振興河南。要在‘十一五’期間實現兩個跨越,即由經濟大省走向經濟強省,由文化資源大省走向文化強省。”
一個小時的講話,起承轉合流暢自然,絕無冷場。作為新聞業的“老行尊”,徐光春還主動給傳媒“喂料”:“以前少有書記、省長一起帶隊訪港,多是一個人來,但這次我們兩個一起來,既說明河南對港澳地區的高度重視,也表達了我們對推動河南走向世界,向經濟強省、文化強省跨越的決心。” (邱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