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一波出獄后,山西畫家送他一幅“蒼松”圖。他欣賞之后,請畫家在留白處題上陳毅詩“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1985年7月,中直機關邀請薄一波給新黨員講話。他應邀準備了三句話: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孫中山的“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列寧的“要清除黨內那些只享受執政黨利益,而不盡共產黨義務的黨員”。于是有人不解遭遇18年監禁和監護、喪妻別子、假槍斃及受過諸多委屈的薄一波為何信念始終如一?薄一波請不解之人“讀讀黨史”,他說:“不懂黨史就會狹隘地看問題。”
1988年,80歲的薄一波看望88歲的徐向前,徐吟詩兩句“江山百戰幸猶存,鐵窗苦斗慶余生”,薄一波續詩為“壯心未與年俱老,拾遺補缺赤子情”。這年,薄一波動筆拾遺補缺,此舉踐行了他復出后的三樁心愿:對得起死去的人,對得起活著的人,對得起歷史(著書)。這年4月,薄一波向組織提出“想把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和了解的情況寫出一部書來”。這部書即《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其記錄了1949年至1966年發生的重大事件。薄一波在該書前言、后記中闡述寫作目的及意義:“留給今人和后人去探討是我的責任,如果同志們能從本書中得到啟發與參鑒,少走彎路,少付代價,吸取經驗,我足感欣慰”。這部頗具國史意義的鑒戒,薄一波定性為“不同于一般的個人回憶錄”。不一般在于:一、只見事件不見個人。薄一波世界觀中,修黨史,修的是黨這個整體,個人不足道。二、黨史不僅有路線斗爭史,還有建設史、創業史。三、不趨利避害、不文過飾非,在書中勇于承擔責任。四、每一章后有反思與總結。如“今天的認識”、“黨內斗爭的深刻教訓”、“對幾個問題的初步探索”、“不能忘記的歷史啟示”等,實事求是地總結治國方略。
《回顧》旨以史為鑒,以史資政。同時,《回顧》契合了1980年,鄧小平在起草第二個歷史決議時強調的“把毛澤東提出但沒做的事情做下去,把他反對錯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當然我們也要發展,在發展中做事”。即堅持對的,改正錯的,完善不足,開拓新路。
1993年,80萬字的《回顧》付梓,發行80萬冊。人評《回顧》意義:一、具有極高史料價值,二、經驗的總結。胡喬木評價此書“黨史著述中的空前力作”、“看似如入寶山”。胡繩在《人民日報》論其探索之價值。陸定一說有“‘事后諸葛亮’的反思”。迄今為止,黨史專家稱,“在史學領域很難找到第二部綜合個人回憶與歷史研究的專著與之相媲美。《回顧》成書距今14年,今日看,其反思與總結仍站得住腳”。
《回顧》之后,薄一波還撰寫了《七十年奮斗與思考》、《領袖元帥與戰友》。隨著老一輩革命家相繼亡故,知交零落一年多似一年,“我是幸存者”遂常現薄一波口中,同時,他對領袖、元帥、戰友的懷念亦頻現筆端。他這樣回顧毛澤東。
“1943年春,我到延安,第二天,毛澤東同我進行了八小時談話,其中談到草嵐子監獄的對敵斗爭,毛主席肯定我們‘做得完全對’,他還肯定我們的學習‘把監獄變成了學習馬列主義的學校’。就學習話題,他說:‘如果我們黨有一百個至二百個系統地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同志,就會大大提高我們黨的戰斗力量。共產黨要領導幾千萬幾萬萬人的革命,沒有學問是不成的’。”
毛澤東對薄一波的肯定,家人記憶中“他說了不下一百遍”。同時,他不隱諱毛澤東對他的批評。1953年,他在財經會議上受到錯誤批判。1954年6月3日,待毛澤東識破高崗“批薄射劉”陰謀,從而肯定他“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一波是個好同志”。但毛澤東還是批評他在制定關乎國計民生大事(新稅制)上存在工作方法上的問題。自此,薄一波一生視毛澤東指出的問題為“敵戒”。每當回顧這段于他“不亞于‘文革’的心靈震撼”,他便借梅蘭芳的一段故事向子女詮釋“皆知敵之害,而不知為利之大”(《敵戒》)———曾有人指摘梅蘭芳嗓子不是唱戲的材料,此話激勵梅蘭芳終成名角。指摘過他的人向他致歉,梅蘭芳不接受,反而感謝他。
毛澤東的一次談話,一次批評激勵薄一波60余年篤志嗜學,博覽精讀馬列。尤其第二次入獄后,他再次變監獄為學校。他遺物之一,《毛選》、《反杜林論》、《黑格爾邏輯一書摘要》……上眉批密布。正是他數十年不輟的學習與思考,才有《回顧》論述的細、沉、深及總結的深度廣度厚度。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社會出現一股反毛思潮。針對此,薄一波撰文捍衛毛澤東思想。如《毛澤東是真理的堅定探索者》、《我們怎樣紀念毛澤東》等。
1986年,薄一波赴南方調研。行程中拜謁了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故鄉。拜謁目的,反擊否毛思潮。第一站是彭德懷故鄉彭家圍子。薄一波信筆題字:“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落款“薄一波敬書”。在劉少奇故鄉花明樓,他提筆而就“浩氣永存”,依然是“敬書”。在毛澤東休憩地滴水洞,他躊躇再三,然后擱筆,說“三天后交卷”。第三天,他交出的答卷是“永遠按您詮釋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奮勇前進!”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分析三幅題字心態,前兩幅評價的是劉少奇、彭德懷風骨,對毛澤東,則是對導師未竟事業的表態。
滴水洞里,秘書問薄一波如何評價毛澤東?他沉思片刻道:“小平說得對,沒有毛主席,我們黨還在黑暗中摸索;無論少奇還是彭總,我們都是毛主席的學生。”薄一波預言今后毛澤東的歷史地位比現在還要高。評價毛澤東功過,薄一波秉持橫縱兩視角,“任何時候都要將他放在民族大業,黨的事業大背景下去考量;任何時候都要從黨成長經歷、制度及黨內生活的大前提下來剖析”及“要把個人和政黨區別開”。如此,他鐵定毛澤東功大于過。
薄一波在《回顧》中實事求是地評說毛澤東功過,“成在實事求是,敗在不實事求是”。比如大躍進,那是黨的一次集體實驗,因偏離了客觀規律,所以實驗失敗。他實事求是地寫道:“發生偏差和缺點,不能由毛主席一個人負責,當時大家都是同意和接受了的。毛主席說對就對,說錯就錯,人人以毛主席的是非為是非。即使有些不同意見,要么未提出,要么提出了未能堅持,所以大家都應承擔一些責任。否則是不公正的。”
盡管薄一波在“文革”中遭遇不公,但他信念依舊。身陷囹圄的他曾對子女說:“我崇拜毛主席,即使我現在不自由了,我仍然崇拜他。”對領袖的崇敬之情,薄一波曾這樣謙遜表達。當人們稱他元老、德高望重時,他糾正:“哪里喲,毛主席、劉主席、鄧小平那才是大人物,我們是待文王而后興者。”
薄一波對子女講過多次:“共產黨的事業始于毛,興于鄧”。鄧小平去世時,他含悲題寫“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1月15日上午,薄家子女給母親上墳,當晚父親病逝。父母相約同一天走,冥冥中,他們自然聯想民間俗語,“不求同月同日生,但求同月同日死”。父親對母親的感情,子女以“四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形容。薄一波復出后,眾人探望,他告慰大家:“都好了,就是身邊少了胡明。”由是,有人勸他續弦,他閉目仰頭:“算了吧,再找也找不回一個胡明了。”薄一波對妻子的感情體現在薄家的一件藏品中。“文革”中,薄一波將一本《毛主席語錄》交給女兒,他在其扉頁上寫道:“這是胡明用過的,我以后不會在上邊寫字了。”
薄一波一生獨鐘一首歌“五月的鮮花”,此為胡明最愛。2005年春節,他給前來探望的胡錦濤唱了這首歌。
1978年1月15日,胡明第11年祭日,子女探望監護中的父親。他們發現父親“臉色不好,沉默不語”。之后,父親交給他們一卷紙,上用毛筆寫道:“從前有一個人,她背叛了她的家庭參加了革命,革命很艱辛,她經歷了很多苦難,后來到了延安,她遇到了一個愛她的人,他們有了很多孩子。后來暴風雨來了,她先走了,她走的時候經歷了什么,她想對她所愛的人及孩子們說些什么,他特別想知道,可是他永遠也不會知道了……”落款為“一個愛想閑事的老人”。自那日起,薄一波不提胡明。
正月初五,薄一波生日。薄家慣例,每年此日聚他身邊做壽、破五、聽他傳授做人處事為官交友之道。薄家慣例看似家事,實則薄一波深諳“家風連黨風”。
薄家子孫熟悉老人家敲打:“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昭明文選》)、“莫道己之長,莫道人之短”(《昭明文選》)、“有志者,志常立,無志者,常立志”、“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觀操守在利害時,觀存養在紛華時”、“任勞任怨不能任功,盡心盡力未必盡職”(董必武家對聯)。
正月初五這天,薄一波對各司其職的子女們講授什么是政治,即“給老百姓帶來實際利益的事情”。再就是,“腦子里要掛問題”。他舉例毛澤東于1949年就掛上了美國問題,至1972年尼克松訪華,那是水到渠成的事。
1982年,薄熙來被分配到中央書記處研究室從事政策研究。一天,薄一波與他進行了一次長談:“要了解中國社會,就要了解老百姓,了解的基礎是密切聯系群眾,縣一級最能聯系群眾。總在大城市、大機關,不可能了解百姓心聲,更不可能了解農民,而農民是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毛主席、劉少奇都很重視縣一級工作。1962年召開的七千人大會,大部分就來自縣里。基層工作能得到最實在的鍛煉,只有在基層鍛煉好才能做好其他工作。”1984年,薄熙來前往遼寧省金縣。臨行,父親為他寫一字幅“勤能補拙”。父親對這幅字的口頭補充是,“人是累不死的。為黨工作就要勤奮勤快”。
近年正月初五,薄一波常對家人、身邊人憶說自己反貪親歷。他掌控國庫4年。在“三反”、“五反”運動中以中央人民政府節約檢查委員會主任的名義處理過劉青山、張子善特大貪污案,1983至1987年以整黨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名義處理要案,整肅黨風。每次憶說終了,他多以《紅樓夢》里的“好了歌”———“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結尾。
2001年,薄一波用《回顧》稿費20萬元在他曾奮戰7年的山西沁源修建了太岳希望小學。此外,引黃工程、太舊高速、1998年大水,他皆散財紓難。由此可見他的金錢觀。
薄一波邁入高齡后,子女曾問他身后事,他搖頭:“照我們老家的話講,人死后,每年還有三五人到你墳頭上看你,就算沒白活。我是一個來自老百姓的兵,有什么身后事。”雖然沒有文字遺囑,但他生前有過囑托:“后事從簡,把時間多留給工作,多解決實際問題。”實際問題即他的一件憾事二件心事———未能看到祖國統一、3000多萬貧困人口及黨風建設。
1月15日,99歲、革命82年的薄一波走了。一代元勛雖走進歷史,但他們開創的事業還在路上,即不僅讓中國人站起來,還要讓中國人富起來,那是他們對老百姓的承諾;追求真理,追隨信仰,歷經磨難,忠貞不渝,那是他們留給今人的風骨;一部《回顧》,那是薄一波留給黨的治國遺產。(李彥春)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