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華盛頓時報》3月23日刊登該報記者比爾·格茨的一篇報道,稱“五角大樓即將完成有關向國會遞交中國年度軍力報告的工作。然而,與往年相比,今年的這項工作有一個不同之處,即中國解放軍派了兩個軍事代表團赴美,協助美國國防部起草中國軍力報告”。這篇《華盛頓時報》“圈內”專欄的文章一經發表,頓時引起外界關注。所謂“圈內”的“圈”,指的正是“五角大樓”。
對這條消息,中國海軍少將、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曾擔任駐美武官多年的楊毅向《國際先驅導報》指出:“絕對不可能!”
五角大樓和國會聯合審閱
楊毅向《國際先驅導報》分析了《中國軍力報告》出臺的背景和時機。他說:“冷戰時期,美國國防部曾經發布蘇聯軍力報告,美國一般都是特別警惕一個跟他平起平坐、可能構成挑戰的對手。從2000年開始,美國開始針對中國發布軍力報告,一般會在每年6月至7月出臺。”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國項目主任裴敏欣則向《國際先驅導報》指出,“今年《中國軍力報告》的第一稿應該差不多了。接下來幾個月,會是送審階段。”
《中國軍力報告》要經過美國政府多個部門的審閱。在美國國防部內有個綜合評估辦公室,《中國軍力報告》就是這個辦公室負責起草的。報告草稿經由評估辦公室主任“一讀通過”后,送到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審閱,再上交給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東亞事務的部門審閱。白宮通常情況下會提出若干修改意見,在返回國防部修改后報告將送交國會,并在審議通過后公開發布。
外國人不可能參與
上述《華盛頓時報》文章中如是宣稱:“北京年年抱怨報告內容過于苛刻。國防部高級官員去年遂決定特別在備受爭議的中國防務開支的問題上,納入中國軍方官員的一些觀點……而今年索性邀請解放軍協助起草報告。”
而楊毅分析說,“在報告起草過程中,美國國防部會邀請美國相關智庫、特別是研究中國政策、軍事力量的機構的專家,聽取他們的意見,但具體撰寫報告還是由內部班子來寫。一般情況下,不會邀請外國人參與。”
他解釋道:“這篇報道的作者是比爾·格茨,此人在美國新聞界名聲極差,憑著在國防部某些業務部門的道聽途說,總是發布一些聳人聽聞的報道。我在美國擔任武官期間發現,美國很多軍方人士都相當煩他,《華盛頓時報》本身也是一家小報,可信度極低。”
楊毅指出,“中國肯定是不會派所謂的軍事代表團去的。美國國防部發布《中國軍力報告》本身是干涉中國內政的舉動,我們怎么會參加一份干涉我們國家內政的報告的起草工作呢?”
裴敏欣也指出,“報告起草的時間很長,又涉及各種業務部門、尤其是機密部門,五角大樓根本不會讓其他國家的軍官介入,更不用說報告的針對國中國了。中國方面也肯定不會派人直接去協助起草的。從政治上來講,中國方面向來對美國發布《中國軍力報告》持批評態度,怎么可能派人去起草一份政治上不正確的報告呢?”
為“中國威脅論”增砝碼
多年來,比爾·格茨一直在編造所謂“中國軍事威脅論”,先后炮制了“中國潛艇跟蹤美國航母”、“中國花重金秘密竊取美國B-2轟炸機隱形技術”等假新聞。
其實,我們從《華盛頓時報》這次文章的最后幾段也可以看出比爾·格茨的叵測居心。他寫道:“國務院鴿派人物和偏袒中國的美國情報官員也經常對此項工作持反對意見,他們有意淡化中國所構成的日益嚴重的威脅。到目前為止,國防部以外的許多官員已要求對報告中約50處進行修改,目的是對有關內容輕描淡寫……舉例來說。某親華的防務情報機構的分析家三年前曾成功刪除了報告中有關中國秘密實施為遠程核導彈提高射程的計劃內容。”
他在文章的最后還不忘大肆渲染中國軍事力量對美國的威脅。他宣稱,“通過為20至30枚DF-5A導彈提高射程,中國大大增強了對美國的導彈威脅,中國的300萬噸級彈頭現可將美國大部地區的2億民眾納為目標。中國在2002年至2004年進行導彈升級工作前,其核導彈只能將位于阿拉斯加、夏威夷和西海岸的約5000萬美國人納入攻擊目標。”
裴敏欣對此分析說:“《華盛頓時報》選擇在《中國軍力報告》還在醞釀過程中發表這篇報道,潛臺詞是指責《中國軍力報告》對中國批評不夠,這次還引狼入室。”
楊毅認為,“《華盛頓時報》發表此篇報道可謂一石二鳥。首先,編造一個謊言來表示美國國防部發布報告,還不得不請中國人來協助,向中國人屈服,以攻擊美國政府對中國過于軟弱,壓力不夠。其次,借說中國方面也參加了軍力報告的起草,來為‘中國威脅論’的正當性和可信度增加砝碼。”
《中國軍力報告》政治色彩濃
從2000年到現在,《中國軍力報告》已不再是一份簡單的軍力報告,它承載了過多的政治意義
“敲打”中國的大戲,每年春天都會在美國如期開演。如果說以前壓軸的“劇目”是審議應否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那么2000年以后,劇目名就變成了《中國軍力報告》。
散布“中國軍事威脅”
作為美國國內政治爭斗的產物,自2000年以來,美國國防部幾乎每年都在6月至7月公布一份關于中國軍事力量的年度報告。《中國軍力報告》最初是根據美國《2000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的規定產生的。該部法律在1999年由美國國會通過、克林頓總統簽署,其第1202款中寫明,國防部長要向國會提交報告,內容是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前和未來的軍事戰略。報告應該關注人民解放軍當前和未來可能的軍事科技發展的方向,以及中國總體戰略、安全戰略、軍事戰略、軍事組織、操作概念的原則和未來20年間可能的發展”。
自從有了《中國軍力報告》這件傳播“中國軍事威脅”的武器后,從每年年初開始,“中國軍事威脅”的問題不斷地被“關注中國”的議員們提起。接著,五角大樓開始不斷地向媒體透露有關軍力報告草案的內容,而各個媒體也根據點滴的消息來試圖描繪出他們認為的報告重要面貌。“中國威脅論”就這樣悄沒聲息地散播開來。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海軍少將楊毅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中國軍力報告》的資料來源可以說是一個大雜燴,有美國情報部門通過技術、人力偵察等綜合手段搜集來的,有從中國一些公開出版物摘編的,有的還是從某些相關人士談話的斷章取義與主觀臆想。總之,每年的《中國軍力報告》大同小異,都是客觀反映的少,惡意夸大和歪曲的多。”
多方角力的結果
其實,五角大樓評估中國軍力是其本職工作,本身無可厚非。但在中國軍力的評估問題上,有著自己政治和軍事日程的五角大樓,顯然不會就事論事地評估。畢竟冷戰后,尋找明確的、實力強大的威脅一直是美國防部的一個重要任務,而中國是其多年來一直試圖樹立的重大威脅。
所以,在政治層面上,五角大樓鷹派人士認為中國已成為美國的“戰略競爭者”,布什政府應調整其對華政策。從軍事層面上講,宣揚中國軍事威脅就可為五角大樓獲得國會更多的軍費撥款。
當然,白宮國安會和國務院對五角大樓最初的中國軍力報告草案就不茍同。楊毅少將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采訪時也曾經指出,“報告往往是美國國防和外交部門爭論、碰撞和妥協的結果。”
對美國百姓影響不大
其實,《中國軍力報告》之所以能引起各方高度關注,主要原因還在于它的影響力。盡管報告本身對美國政府內的任何部門都沒有法律約束力。但報告將成為美國各界人士及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判斷中國軍事實力及意圖的主要依據,這也是美國國會推動這個報告出臺的初衷。以往的經驗表明,報告出臺后,美國學術界、國會議員及政府官員在談到對華政策時,經常會引用其中的內容支持自己的觀點。可見,這個報告雖不直接影響對華政策,卻可通過提供材料來影響美國各界人士的對華判斷。
那么,中國方面應該如何應對每年一度的《中國軍力報告》呢?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國項目主任裴敏欣說:“《中國軍力報告》剛出來那兩年,被引用得比較多,有一定影響力,現在差一些了。中國方面不用去理會《中國軍力報告》本身,也許可以在相關部門的記者會上提出,帶過一句就夠了。”
“《中國軍力報告》在美國百姓中影響不大,其真正用途在于影響美國國會議員和美國軍方判斷,為國防部本身的政治目的服務。但美國總體對華政策還是不會受到特別大的影響。”楊毅補充道。(作者:李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