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瑞平:
這可能要從我們已有的,在中日經貿合作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談起。現在,中日經貿關系總體上發展還是比較快的,但是你會發現在貿易領域、投資領域、金融領域、其它的一種經貿合作的領域,可能缺乏一個相互的協調。這樣一個高層次的對話機制建立以后,可以從總體上統領中日相關合作領域的戰略也好,政策也好,具體的舉措也好,這樣可能使得中日經貿合作從機制上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程度。從范圍上來講,進一步擴展了,而且相互之間可以有一個非常好的、密切合作的協調關系。
主持人:
中日之間現在也提出要建立戰略互惠關系,當然這個戰略互惠關系,經貿領域的互惠還是一個基礎。我們可以先通過幾個舊照片、歷史照片,來回顧一下幾次中日經濟交流的歷史。比如說我們首先看到的第一副照片,就是1952年6月1號,中日雙方在北京簽訂了第一個中日民間的貿易協定。其實,那個時候中日還沒有正式建交。接下來是1962年,廖承志同志和日本自民黨國會議員高碕達之助在北京共同簽署中日長期綜合貿易備忘錄,第三張是1985年的時候,已經是中日建交13年之后了,鄧小平在北京會見了由會長五島升率領的日本商工會議所的訪華團。
這幾個照片我們是回顧了一下歷史,同時我們可以結合數字來看一看,從中日1972年建交,到現在35年的時間里,雙方的貿易和投資的發展,比如說雙邊貿易額1972年的時候是11億美元,到了2006年的時候2074億美元,增長將近200倍,這個的發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日本對華投資額1982年是1.7億美元,2006年是580億美元,而且對華投資項目超過了3萬個。
其實這些數字可能看起來還是比較抽象的,但是我想兩位因為是研究中日關系的,而且經常來往于中日之間,可能對這個感受也是非常有印象的。因為從我們自身看到的變化就是,日本的這些產品,包括日本的品牌在中國設廠的品牌也是越來越多了。這30多年來的發展變化,真的是太快了。
高洪:
確實有一些切身的感受,80年代初,沈陽啤酒廠和日本的三得利啤酒公司有一個引進設備的談判,我當時在那里幫助人家談判。當時雖然兩國的政治關系,現在回過頭來講是“蜜月期”,但是因為經濟水平差得非常大,日方來談判、投資,盡管要把那些二手甚至三手的落后設備轉移到中國,但它仍然是很高位的,而且中國接受這種技術的環境也不是很成熟,所以終于沒有談成。相同是啤酒的問題,去年年末,我陪外交學會的領導到日本去訪問,當時也是啤酒廠,是朝日啤酒廠,聽說外交學會的領導到了關西,在“崔田”有一個啤酒基地,就拼命聯系,說一定要請中方的客人到我們這兒來,我們這兒有很好的新產品,很好喝,有發泡啤酒,啤酒類的果酒,你們來嘗。等到考察團真正到了“崔田”,他滿嘴講的都是如何幫我們到中國投資,在北京、上海都有分廠,我們還要設更多的分廠,熱度真是迎面撲來。
主持人:
也確實是發現了中國市場能夠有實惠,這其中我們看到這些年來的高速發展其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間可能也是經歷了很多的階段。比如說當年日本的汽車業,最早我們非常需要日本汽車方面的技術,但是他們一直在觀察市場,等了很長時間以后他們才開始投資,這也是經歷了一個階段。但是不管怎么說,中日之間的貿易額,包括日本的在華投資增長速度非常快,但是中日經貿之間還存在著什么樣的問題,中日之間又如何來構筑戰略互惠關系呢?稍候我們再接著談。
隔片:
4月11號到13號,中國總理溫家寶出訪日本,從破冰到融冰,中日兩國還有多少路要走?共謀戰略互惠,中日關系面臨怎樣的發展機遇?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今日關注》推出溫家寶總理訪日特別節目“融冰之旅”,敬請收看。
主持人:
我們剛才談到了中日貿易額以及日本在華投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接下來我們也可以看一看,在華投資的這些日本企業,他們是怎么看待在中國的發展的。
(播放短片)
解說:
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在中國已經建立了17家合資和獨資公司,以環保為主打的混合動力技術是豐田公司的核心技術。2005年,豐田選擇了中國作為混合動力車的第一個海外生產基地。
(播放短片)
日本豐田汽車公司中國總代表 服部悅雄:
對豐田來講,在世界上我們能處于什么地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在中國的事業。
解說:
服部悅雄說,去年豐田在中國銷售本地生產的汽車約30萬輛,到2010年,希望能突破100萬輛。相信不到10年,中國就會成為豐田全球第一大市場。
在中國從事中日經濟研究交流工作的高島龍佑,用手心和手背來形容中國和日本的經濟關系。他說沒有中國經濟的發展,就沒有日本經濟的發展。
日中經濟協會北京事務所所長 高島龍佑:
我們的統計顯示,八成的日企在中國是在不斷增加銷售額和盈利的,盈利企業目前主要還是在制造業,因為相比其他投資,制造業是最早進入中國的。
解說:
高島龍佑說,隨著中國市場的逐步開放,服務業應該會是今后投資的熱點。日本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有70多家在中國進行投資和合作,日本對華累計實際投資金額超過了580億美元。
主持人:
現在也有一些媒體在分析說,日本的在華投資現在確實是逐年增長,而且剛才我們看到所做的分析,八成的日企都是賺錢的。現在也有一種說法,現在日本的投資也在發生變化,比如說以往的可能是一些制造業,但是現在像金融業這樣的服務業轉變,其實現在投資從質量上看的話,質量在提高。
江瑞平:
這個可能是日本對華這些投資應該是遵循這么一個基本的規律,當然也和其他方面的努力有直接的關系。最早投資中國的企業,往往是勞動密集型的、技術含量比較低的企業。最近幾年,即便是在制造業這樣一些技術含量比較高的,甚至是一些尖端領域的投資也不斷進來。而且另外一方面,投資涉及的領域在不斷拓寬,過去主要是制造業,現在是金融領域,可能未來發展金融還是一個最主要的在投資方面合作的領域。除此以外,服務業、物流業都會進一步發展。我們看到,日本對華投資一方面體現出層次在不斷提升,還看到涉及的范圍、領域在不斷的拓寬,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欣慰的趨向。
主持人:
這個對于促進雙方的互惠互利是有好處的。
江瑞平:
它會帶動其它方面經濟、政治的合作進一步往前推進。
主持人:
說到中日經貿也有一些問題,比如說前些年的時候,人們容易說到一個詞“政冷經熱”,但是這兩年連“政冷經熱”也很少聽到了,說“政冷經溫”,經濟也不像那么熱了。有一個數據顯示,2004年的時候中日貿易額增幅是25%,到了2005年的時候下降了百分之十幾,到了9.9%。2006年的時候,對華直接投資是46美元,比2005年下降了29%。反差還是挺大的,尤其是這兩年,貿易額和對華直接投資都呈現下降的趨勢。而且我們也知道,日本現在成了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是落在了美國和歐盟之后,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江瑞平:
這里面,首先您剛才描述的,在中日經貿關系的領域里面,也出現了一些冷的跡象,像貿易領域里面從2004年以后,25%的數字一下子降到了10%左右,實際上2003年增長速度超過了30%,應該說下降的幅度還是比較大的。其結果導致了對日貿易占中國貿易的總量在迅速下降。投資有點波動是正常的,但是像去年實際到位金額一下子下降了30%,可能就有一些問題存在。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