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 需20年勘探與研究
臺灣海峽是英吉利海峽長度的三倍,工程上的難度也要更多,但不存在不可克服的難題。
新京報:隧道到目前還是在科研階段,主要問題是出在資金方面嗎?
吳之明:最主要的是,兩岸目前還沒有統一,在關系沒有正常化的情況下,修隧道是不可能的。至于資金,我剛剛提到這個構想的時候,反對的人也不少,以我們國家當時的經濟條件和科學技術水平,都覺得是天方夜譚。但是經過這十年看來,國家的變化太大。
如果把大陸、香港、臺灣的GDP加起來,已經和當時英法的GDP總和相當了,我們的經濟實力已經很強。當然這些錢怎么花,是先用在哪個方面,也不一定,需要研究。
新京報:技術方面呢,臺灣海峽隧道與英吉利海峽隧道相比?在海底挖隧道,怎么解決海水倒灌?臺灣屬于環太平洋地震帶,地質運動頻繁,如何克服?
吳之明:臺灣海峽是英吉利海峽長度的三倍,工程上的難度也要更多,這需要一個個去克服。但不存在不可克服的難題,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都可以解決。
當然,也不是輕而易舉的。在科研方面,需要20年勘探與研究。
海底隧道有兩種,一種要在海底幾十米巖層下打洞,挖隧道,形成防水的管道。另一種是做成混凝土的管道,讓它沉到海底,連接進來,進行防水處理。國際上還有一種懸浮的隧道,懸浮在海洋中,但這種技術還處在論證階段,全世界還沒有一條。
臺灣的地質情況也是一個重要問題,這要通過精心選擇線路,躲開最強烈的地震帶。目前有四條線路,大家目前都傾向北線,從福建的平潭,到臺灣的新竹。當然,這不是定論,還只是大家的一個想法。具體選哪條,還要看發展。
新京報:有消息說瓊州海峽也將建設跨海通道,未來的臺海通道,能否從中取經?
吳之明:瓊州海峽隧道會比臺灣海峽開工要早,交通部部長李盛霖已明確表態,交通部將更積極推進瓊州海峽跨海信道工程,逐一攻克海峽信道工程建設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技術難題,為今后海峽跨海信道工程建設,特別是臺灣海峽等跨海信道工程提供經驗。
爭議 大工程從來就有不同觀點
就像三峽工程一樣,這樣的大工程,從來都是有很多爭議的。
新京報:考慮線路的時候,除了安全,還有什么方面的考慮?
吳之明:避開地震帶是一個因素,另外一個,是要考慮連接兩岸的重要城市和經濟發達的地區。北線在大陸這端是靠福州,臺灣那邊是靠臺北。南線,我們大陸這邊是靠廈門,臺灣是澎湖至臺灣嘉義,都是從經濟的方面去考慮。
新京報:這次首屆海峽兩岸信道(橋隧)工程學術研討會上,與會的臺灣學者怎么看海峽隧道?
吳之明:從來的人看,大家都還是支持的。有的學者也提出了可行性報告。有個80多歲的臺灣學者,最早在1948年,臺灣的大學生在進行反蔣游行示威時,就提出要修一條隧道來連接大陸與臺灣。
新京報:臺灣也有輿論認為,大陸討論修隧道是統戰需要,顯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在口頭上“吃臺灣豆腐”,是政治考慮,而不是出于經濟需要。
吳之明:不同意這種觀點,第一我們是從兩岸人民的福祉考慮,第二我們是從經濟發展與工程技術的方面考慮。至于臺灣方面有不同觀點,也不奇怪。但就像三峽工程一樣,這樣的大工程,從來都是有很多爭議的。包括英吉利海峽隧道,因為目前還是虧損的。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