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17日電 題:區域限批和為政以德
作者:胡客平
在5月13日晚央視二套《對話》演播現場,山西省呂梁市、山東省萊蕪市和河北省唐山市的領導面對“區域限批”與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的從容笑談,緣于鳳凰涅槃后的自信和喜悅。浴火重生,讓他們對“區域限批”的真正內涵和作用,對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生存還是毀滅,這還是一個問題。”莎士比亞悲劇《哈姆雷特》里的這句名言,如今已是污染嚴重地區和企業領導不得不躊躇深思的一句話了。要想讓發展跟上時代的潮流、順應公眾的要求、經得起歷史的考驗,以人為本和諧發展是不可背離的宗旨。在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區域限批”作為一種調控手段,為區域和企業有效地校正了發展方向、調整了發展速度、規范了發展行為。這一措施的最終目的,并不是對區域和企業的生產力進行破壞,而是為了對其進行改善和優化,以幫助區域和企業擺脫建設發展中生產要素日益枯竭的窘迫和險境,為經濟社會建設提供持久的支撐和動力,使生產生活趨向長遠的和諧。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深刻了解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終極目標與利益的統一,才能真正形成環保與政府的良性互動。
執政為民,是每個政府應守之義,而要改善民生,發展經濟則是重要途徑之一。義為本,利為用。要讓人民生活走向富裕、擺脫貧窮,經濟的增長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倘急功近利,則會為用而害本、以利而傷義。孔子說得好:“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倘不能遵循讓人民群眾長久地享受發展成果,為子孫后代留下良好的環境和發展空間的“惠民以及子孫”之義,則現在竭澤而漁地迅猛發展,反會給人民帶來生態和經濟上的災難,給未來留下無窮的禍患。
在這一點上,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有著深刻的認識。在《對話》演播現場,他坦率地剖析了自己由“中國的現代化必須要經過傳統工業化這么一個階段,中國是可以先污染后治理,只要有了錢,咱們什么事都好辦,什么矛盾都能解決”,到“中國國情撐不住傳統的工業化的發展,因為我們的人口、資源、環境、結構上撐不住。先污染和后治理的路子恐怕走不通,就是我想走估計也走不通。要提前把環境保護作為重點來抓,提早解決”的思想轉變過程。這體現出一種發展思路的轉變,一種執政理念的轉變。在發展上,環境保護化解著經濟和資源沖突、消除著現實與未來的危機;在執政上,環境保護端正著守義與趨利的關系、調節著政績和民生的矛盾。
而“區域限批”正是發揮上述作用的具體體現。
參加對話的唐山市長,經歷了從遭遇“區域限批”,導致招商引資嚴重受挫、深圳工業園區建設受到影響到經過整改被解除限批,經濟結構得到調整和優化、環境得到改善,投資者紛至沓來的大悲大喜。是環境保護的手段,使發展和環境的矛盾得到逐步化解,使經濟建設中的結構性隱患得到逐步消除,使區域發展能夠在科學、健康的平臺上大展宏圖。呂梁、萊蕪、唐山市3個經歷過“區域限批”地區的長官對這一措施的擁護,對國家環保總局和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的感謝,生動地體現了他們在環保和政府的良性互動中實現義與利統一的喜悅之情。
“放于利而行,多怨。” “區域限批”絕不是單純的處罰手段,更不是避猶不及的洪水猛獸。作為參與宏觀調控的舉措,作為調整義利關系的手段,它引導著決策者為政以德。
為政以德,才能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