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在某高校公告欄看到了題為“××學院中層干部調整意見”的通知。定睛一看,原來是學院學生會各部門干部要調整,再一看,更出了一身冷汗,一個學生會的部門設部長、常務副部長、執行副部長、副部長多人,部員十幾人,整個學生會不下十個部門,可這個學院的學生總數尚不足一千人,這么一算,竟然每四五個學生中就有一人是帶“頭銜”的學生干部,真是“學而優則仕”了。
另據一些學生反映,學生會有的干部在日常交往中竟然也奉行社會上的喝酒請客等交際應酬模式,在大會上的講話也是套話連篇、官話成章,學生會干部之間互相稱呼“職務”,學生對此頗有意見。
是誰給學生打上了官本位的烙?除了社會環境影響外,學校是不是也有一定的責任?
聽聽大學里的稱呼,處長、部長、主任滿天飛,可很少有人對這些處長、部長稱呼“×教授”或“×老師“。誠然,大學需要設置不同的部門和職務來進行管理和協調,但大學更重要的職責是培養人才,每個干部更重要的身份是老師,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學生,總不能課堂上講著“淡泊名利,專心學問”,“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課堂下再“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吧?而且,待你卸下身上的處長、部長后,永遠伴隨你的是老師這個身份,比起全國多如牛毛的處長、主任這些稱呼來,教授、老師不顯得更清新、更珍貴嗎?
構建和諧校園,首先構建的應該是和諧的師生關系及和諧的“師師”關系,少一點官銜,多一點師生間的情誼,多一點同事間的平等和關愛,一定會有積極的效果。
真心希望校園內能更珍惜“老師”這個稱呼。(張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