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海利根達姆六月八日電 題:中國以負責任大國姿態亮相八國峰會
中新社記者 王巖
八國集團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議今天在德國海濱城市海利根達姆舉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會上為加強國際發展領域合作提出四點建議,并闡述明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的立場和主張,這是中國的聲音第四次響起在這個世界矚目的多邊外交舞臺。
此間觀察家認為,面對自身發展、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和建立國際形象和責任的三種需求,中國新一代領導人正逐漸建立起一種復雜、精致的動態均衡。從胡錦濤的發言中可以看出,和去年圣彼得堡八國峰會一樣,中國以更加平等自信的姿態參加國際事務,并越來越體現出負責任大國形象。
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既為世界經濟增長帶來更多機遇,也帶來諸多挑戰。世界經濟失衡加劇,能源資源壓力增大,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貿易保護主義趨勢上升,給各國制定國內政策、開展國際合作提出了新課題新挑戰。
作為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并不愿意偏安一隅。在今天的會議上,胡錦濤提出,各國應該堅持互利合作,加強協調配合,引導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使世界經濟增長惠及各國人民。為此,他還提出共同努力,促進世界經濟均衡穩定發展;加強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統籌兼顧,推動可持續發展和民主協商,妥善解決分歧和矛盾的建議,給各國加強國際發展領域合作指出一條道路。
氣候變化問題是本次八國峰會的重點和熱點。如何在保持經濟增長、滿足人民合理需求的同時,防止氣候變化危及人類生存發展環境,對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關系到整個世界的共同未來。
昨天,八國集團首腦會議發表的聯合聲明也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達成的妥協。
八國領導人在聯合聲明中表示同意“認真考慮”歐盟、加拿大、日本等方提出關于到二0五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比一九九0年至少降低百分之五十的建議,并希望溫室氣體排放大國都為此而努力。
胡錦濤在今天的發言中也表示,氣候變化是環境問題,但歸根到底是發展問題。這個問題是在發展進程中出現的,應該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解決。只有各方在促進自身發展過程中不斷提高技術水平,積極建立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生產和消費模式,才能從根本上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他認為,各國要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所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他還建議,國際社會在推動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要充分考慮應對已經發生的氣候變化,增強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小島嶼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抵御災害性氣候事件的能力。
雖然,一九九七年的《京都議定書》對于發展中國家是沒有減排指標,目前中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不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氣候變化,采取了一系列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措施。
事實勝于雄辯,為了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政府制定和公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中國政府已經明確提出到二0一0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二00五年末降低百分之二十左右、森林覆蓋率由百分之十八點二提高到百分之二十等目標要求。不久前,中國成立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
中國以行動已經展現并將繼續展現他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正如胡錦濤所說,中國發展與全球發展緊密相連。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同世界各國一道促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