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廣州六月十九日電 題:廣東災后反思 暴雨為何屢屢為禍
中新社記者 陳國華
記者在廣東洪水重災區梅州市采訪發現,豐順縣黃金鎮、梅縣松口鎮這次全鎮被淹,而此前,這兩個鎮也是年年發洪水,只是今年水特別大,特別急,當地民眾對洪水已習以為常。
洪水年年來,為禍家園,為何不筑起更高、更堅固的大壩堤防呢?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在災區采訪時問及了鎮長、縣三防辦、市三防辦。得到的答案幾乎一致:頻發洪水,關鍵是水利設施的問題,而興修水利,資金不足。
據黃金鎮鎮長介紹,每年洪水季節,他們能做的就是在大堤上晝夜巡視,不敢有絲毫懈怠,發現險情,當即搶救。豐順縣是廣東省級貧困縣,政府財力不足,投入水利設施有很大的缺口,只能靠人力來添補。
據了解,此種情況在廣東省普遍存在,去年全市被淹的北部山區的樂昌市,同樣面臨水利設施不足的問題。
對比中國的大城市,即使下了非常大的雨,卻都不會遭受災害。專家稱,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了已建水壩、水庫、水電站和其它水利工程的保護。
在廣東,珠三角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城防設施在近三十年來也不斷加強,但落后的北部山區和東西兩翼,水利設施相對也落后許多,這些地區多處于珠江的上游,東江、北江、西江、韓江,這幾條江幾乎年年在遭遇考驗。
記者在梅州采訪時了解到,此次洪水重災區豐順縣黃金鎮位于產溪河下游,處于產溪河與韓江匯流處。鎮上的家家戶戶為了避洪水,將住房的一樓蓋得特別高,而該鎮的醫院、政府、中心學校也為了防洪,建在了該鎮的最高位置。
面對洪水,沒有能力將大壩修得更高、更堅固,只能將自已的家園建得更牢一些。據了解,黃金鎮此次沖毀的河堤修復需要二千多萬元人民幣,這是處于省級貧困縣的黃金鎮的財力遠遠不能及的。
而縱觀全省,目前,廣東省部分水利工程特別是小型水庫和小水電站安全隱患突出,全省還有二千六百二十座病險小型水庫和三百五十八座“四無電站”。
據水利專家介紹,水利基礎設施與防洪緊急預案互為依托,一同構成社會化減災系統。但在前者薄弱的情況下,政府發動和承擔的抗洪救災會受到極大牽制,很難發揮出預期效果。
治病在根本,災后廣東已開始進行反思。據了解,廣東省正在研究投入巨資用于水毀工程建設,并將加大對水利的投入。希望這些措施的出臺和財力的投入越快越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