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營
野戰營地磨礪“高原勁旅”
一個由200多頂野戰帳篷組成的“野營村”是所有中國參演官兵的休憩之地,跟白天艱苦的訓練相比,晚上他們睡得并不踏實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從訓練場地往西驅車不到20公里,空曠的戈壁灘上,一個迷彩色的大門突然躍入眼簾,門框上掛著“履行使命謀打贏,捍衛和平礪精兵”的條幅,這便是“野營村”——中方參演部隊官兵們駐扎營地的入口。
百余輛裝甲戰車整裝待發
走進“野營村”,首先看到的是一條寬寬的沙石馬路,路旁豎著一塊藍底白字的巨大標識牌,上面寫著“和平大道”。再往后,依次是“勁一西路”、“勁二西路”……一名戰士自豪地對記者說,因為在這里駐訓的新疆軍區某師有“高原勁旅”的美譽,“野營村”的這些道路也由此得名。
道路兩側,200多頂軍綠色的野戰帳篷有序排開,100余輛裝甲戰車整裝待發。第一攻擊群、第二攻擊群、特種戰隊、綜合保障群……每個作戰單元都有一個營門,佩戴各兵種符號的哨兵,端槍守衛在門前。
“和平大道”前方,是一座覆蓋著偽裝網的“野戰修保間”,6名修理人員正在維修3輛輪式戰車。滿手油污的少校軍官王恩甲是這次演習裝備維修的負責人,他告訴《國際先驅導報》,部隊開訓以來,先后有100余輛戰車在這里維護保養,確保了全部參演裝備都能以最好的狀態參加演習。“演習中,我們的所有的裝備沒有備份,只有保持良好的狀態才能一件頂一件。”他說。
飛沙走石中享受熱水澡
部隊5月份到達這里時,風沙比現在要大很多。“有一次,半夜里突然刮起10級以上的大風,我們的帳篷幾次被大風吹跑。”特種分隊二級士官莊乾軍向《國際先驅導報》回憶說:“為了防止帳篷再被吹跑,給帳篷打了1米多深的地基,帳篷外面上部拉上兩根鐵絲,兩端系上大石塊,深埋在地下。還把重型卡車開到了帳篷旁邊用來擋風。”
氣候雖然非常惡劣,但士兵們卻完全沒有在意,至少還有熱水澡可洗。記者采訪那天,突然,從前方傳來一陣陣嘩拉拉的流水聲。尋著流水聲,記者來到了一個偌大的沙漠迷彩帳篷前。原來,由于戈壁灘上日照時間長,部隊因陋就簡建起了太陽能“野戰浴室”,一次可供一個排的官兵們洗澡。一級士官黃江說:“訓練一整天,出了一身的汗,能沖個熱水澡可真是舒服!”
演習背后的“無名英雄”
“野營村”村長、某機步旅劉萬龍說,盡管參演部隊出發到俄羅斯參加演習后,這個“野營村”將不復存在,“但這里將永遠留在官兵的記憶中”。
“一想到在自己當兵的短短幾年中,能有機會代表中國軍隊出國參演,我就抑制不住激動。”一級士官黃江對《國際先驅導報》說。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戰士都像黃江那樣幸運。由于受名額的限制,在這里參加訓練和負責保障的一部分官兵將無法出國參演,他們注定了只能扮演“無名英雄”的角色。
在裝甲營3連炊事班,雖然炊事班6名戰士只有3人能出國參演,但所有戰士工作熱情不減、標準不降,在戈壁灘高溫、大風的條件下,以超強度的勞動保證了全連官兵每頓都能吃上6種以上的可口飯菜。
上等兵甲清為了參加這次演習,放棄了報考軍校的機會,但由于自己的專業在演習中不需要而無法出國參演。他不僅正確對待個人得失,還積極做其他出不了國的戰友的思想工作,他請求出國參演的戰友,“在遙遠的異國他鄉演兵場,代我向升起的五星紅旗敬禮”。
記者手記
讓世界看到不一樣的中國軍隊
“當站在機場跑道的邊緣,聞著飛機發動機尾焰殘留的煤油氣味時,我似乎觸摸到了這支軍隊強健的骨骼”
從2002年開始,中國已先后17次參加中外聯合軍事演習,我也曾多次參與采訪報道。從浩瀚南海到北國邊疆,從中原腹地到異國高原,我目睹和感受到了中國軍隊所展示的風采。
記得7月16日上午,8架最新型的殲擊轟炸機發出令大地和我的耳膜同時震顫的轟鳴,嘶叫著沖上藍天……當站在機場跑道的邊緣,聞著飛機發動機尾焰殘留的煤油氣味時,我似乎觸摸到了這支軍隊強健的骨骼。
在另一個機場,當數十架武裝直升機和運輸直升機組成的龐大飛行編隊越過遠處的山巒,出現在我的視野時,一剎那,我似乎無法呼吸,想驚呼,卻發不出聲音。領舞這個解放軍歷史上最大直升機編隊的,是“陸航尖兵”孫鳳陽和另一名只有39歲的飛行團長成存國。
俯沖、拉升、盤旋、編隊……地上拍攝的記者為難得的場面心跳不已,驚叫連連。可走下駕駛座艙的飛行員們,臉色卻平靜得如同剛剛散步歸來。
“無論是飛機的性能、駕駛員的技術,還是人和武器的結合,圓滿完成此次演習任務,沒有任何懸念。”曾經將國際上以驚險刺激著稱的“萊維斯曼倒轉”飛到極限的孫鳳陽,邊摘下飛行頭盔,邊輕松地對我說。
經過成百上千次的演練和對武器裝備一遍又一遍的檢修,從將軍到士兵,對圓滿完成演習任務無不充滿信心。
“我們不僅要在演習中展示中國軍隊的‘硬實力’,還要展示‘軟實力’。”參演部隊陸軍戰斗群政治部主任李衛平說:“要讓全世界看到,中國軍隊既是威武之師,也是和平之師、文明之師。”
參加這次演習的空軍某航空兵部隊,1年前接待了來訪的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法倫。當戰斗機飛行員出身的法倫被獲準登上中國軍隊最新型的殲擊轟炸機時,自己都“感到吃驚”。“如果不是他們把我從駕駛艙里拖出來,我還不想走呢!”這位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上將笑著說。
這只是中國軍隊日益開放和自信的一個縮影。
“這次上海合作組織的六國聯合演習,同時也是一個多邊外交舞臺。”李衛平說:“世界不僅關注著解放軍炮彈打得準不準,還關注著官兵們的一言一行。”
我在部隊駐訓地看到,參演官兵人手一本常用俄語的小冊子,一有時間,戰士們就拿出來,或獨自翻閱,或相互測試。對于學過外語、至少都是高中畢業的這些年輕士兵來說,掌握簡單的俄語并非難事。訓練之余,他們還要學習外交禮儀,俄羅斯的法律和風土人情。
而作為指揮員,李衛平和他同事需要準備得更多。“如何與媒體打交道,是我們必須掌握的技巧之一。”他說,這次演習完全向媒體開放,中國軍隊的遠程機動、戰役籌劃與準備,直至實兵演練,將在聚光燈下和攝像機前一覽無余地展開。
“我們不可能再回到關起門來搞建設時代。中國軍隊將不可避免更多地承擔維護地區和國際安全的責任,更多地參與維和、人道主義救援、聯合軍事演習等活動。”他說:“我相信,世界一定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中國軍隊。” (記者 任瑞恩、李宣良、劉昕、單之旭)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