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20年前,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作出的“未來我軍軍級領導應該是博士、師級領導應該是碩士”的預言,正在逐步變為現實。從碩士團長日漸增多,到首位碩士師長列陣軍營;從博士艦長出海遠航,到首位博士軍長走馬上任……幾年間,我軍各級指揮員的知識結構發生了可喜變化,一大批高學歷人才步入軍、師、團各級領導行列。
當今世界,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日益顯現。隨著現代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戰爭形態正由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轉變,世界新軍事變革正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迅猛發展。而高素質軍事人才,無疑是軍隊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軍隊人才戰略工程取得長足進展,人才結構發生顯著變化,一大批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型高素質軍事人才脫穎而出,為推進我軍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我軍人才建設這列“快車”,在科學發展的“軌道”上,正在加速全力推進!
國以才興,軍以才強。
近年來,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堅強領導下,我軍人才培養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面貌,在質量和效益雙重躍升中步入“大提速”。
提速路線圖之一
從個體樣本到頂層設計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其實,10年間我軍人才建設的成果也足以讓人刮目相看。
沈方泉,我軍第一位碩士連長。他的出現在當時曾讓人們驚訝不已。
柏耀平,一位“上天能駕機、下海能操艦”的“兩棲艦長”。當年他與幾位優秀飛行員走進艦艇學院艦長班時,許多人尚未意識到這一改革的深遠意義。
馬偉明,41歲時成為我國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他的背后,是不斷發展壯大的我軍專業技術干部隊伍……
這幾位中“出名”時間最長的,也不過10年。尤其令人振奮的是,他們很快成了全國婦孺皆知的人物:沈方泉榮膺第八屆“中國十大杰出青年”稱號,柏耀平榮膺第九屆“中國十大杰出青年”稱號,馬偉明榮獲國家十大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章。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這些高學歷的軍中驕子,在各自領域叱咤風云,已經成為官兵學習的標桿,成為國人矚目的楷模。如果說,這是一個個成功的“個體樣本”,那么也完全可以說,他們的出現影響和推動了新型軍事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怎樣培養更多的沈方泉、柏耀平和馬偉明?從基層部隊到軍委總部,很多人都在思考。
戰略導彈部隊“千人一桿槍、萬人一門炮”,新的作戰樣式呼喚大批高素質人才。軍事變革,人才先行,任何一個兵種都不可能置身事外。
那一年,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克萊明斯在柏耀平任職的戰艦上留言:“今天是我十分難忘的日子,中國軍艦一流的艦員和一流的艦長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放眼世界,中國軍人越來越強烈地感到,軍事人才方陣的崛起是時代呼喚,更是使命所系。在一項高難度的科研項目面前,馬偉明一語道出了許多戰友的心里話:“落后不是中國人的專利,實力是最有力的宣言。”
一個具體行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幾年來,全軍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軍委關于加強人才建設的決策部署,加速推進軍隊人才戰略工程,人才建設迎來我軍歷史上又一個黃金時期:初步形成了具有我軍特色的人才培養教育新體系,人才培養規模不斷擴大,干部隊伍素質大幅提高。軍委先是對2010年前干部隊伍建設提出中長期發展規劃,很快又對2020年前我軍人才建設作出了整體籌劃和部署。
整體籌劃和部署注重頂層設計,帶動形成了圍繞信息化建設抓人才培養的一個個亮點——
亮點之一:全軍大抓人才建設局面初步形成。各大單位普遍成立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形成黨委統攬、主官負責、機關密切協調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亮點之二:人才培養渠道進一步拓寬,高層次人才隊伍日益壯大。截至今年2月底,全軍部隊有6萬多名地方大學畢業的干部在各個崗位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全軍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和工作站達到100余個,在站博士后人員800多名。
亮點之三:干部交流和實踐鍛煉進一步加強。干部交流任職、交叉代職、崗位輪換的路子越走越寬,從總部機關到各軍兵種,從科研院所到作戰部隊,身著不同軍兵種服裝的軍官常常工作、戰斗在同一個集體。
亮點之四:人才獎勵機制日益完善。設立了軍隊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科技創新群體獎等重大獎項和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崗位津貼;設立了全軍優秀指揮軍官、優秀參謀人才獎,每年獎勵800名優秀指揮軍官和參謀人才。
提速路線圖之二
從規模引進到效能培養
2005年4月,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遼南考區一個考場里,沈陽軍區某集團軍黨委常委們,像學生一樣坐在考場認真應考。對此,就連監考人員也感到十分意外。
“有非常之人,方有非常之事,可建非常之功。”這條古訓也是這個集團軍領導們的共識。人才學上一個無法逾越的鴻溝是,人力資源發揮作用的最大極限是90%,其他10%要在管理中體現。“讓管人的人先成為人才!”這個集團軍的決策者們感到,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識才、愛才、用才、聚才,從而使高層次人才有親近感和認同感。那次計算機考試,9名常委全部以優異成績通過。
總政干部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作戰部隊軍師旅團班子成員本級培訓率均超過56%,軍級以上領導參加高科技知識培訓的近千名。更令人欣喜的是,最近兩年,全軍許多部隊在人才觀念上已經悄然發生改變,談到人才建設,不少單位不再簡單地用引進多少人才、擁有多少博士碩士說事,而是具體地講人才成才周期怎樣縮短,他們在部隊建設中發揮的作用如何。
從規模引進到效能培養,這個明顯變化反映了科學發展觀日益深入人心,也折射出我軍人才建設更加務實的現狀。務實,恰恰是“大提速”的一個必要前提。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科文獻出版社發布的2006年《中國人才發展報告》稱,我國人力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人才浪費情況觸目驚心,僅2005年一年我國就有2500萬人沒能“盡其才”。正在國防大學學習的濟南軍區裝備部直工部部長王偉力認為,軍隊人才建設從規模引進到效能培養的變化,說明軍隊已經在自覺地避免人才浪費。
今年“五一”過后,擁有研究生學歷的濟南軍區某炮兵團后勤處助理員張永亮,向團黨委遞交報告,主動申請到連隊代理排長。鼓勵高學歷干部到基層補課,是團黨委機關培養高學歷干部的一個實際舉措。近3年,這個團先后有19名高學歷干部主動申請到基層任職或代職。關于效能培養,他們創造的兩條經驗值得關注:一是堅持全時考評,團黨委常委經常到基層調查了解高學歷干部的工作學習情況,定期對他們進行講評,獎優懲劣;二是堅持目標管理,針對第一線高學歷干部的實際情況,搞好成才設計,確定成才方向。
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毛澤東這個著名論斷給人才培養以諸多啟發。第二炮兵某基地善于結合重大任務摔打和培養人才,80%以上的高學歷干部參加過重大軍事演練和實彈發射任務,人人能夠勝任本職,其中27人進入三級尖子人才庫。
沈陽軍區抽調高學歷干部組成一支專業化“藍軍”部隊。這些高學歷干部人人會使用自動化辦公系統,會運用計算機網絡進行對抗演練,會應用多種技戰術手段進行指揮,對外軍常識“一口清”。作為對手的“紅軍”指揮官張學峰說,高學歷干部的潛能很大,只有充分挖掘,才能發揮其“酵母”作用。
提速路線圖之三
從軍地聯手到開放合作
報載,為支持駐軍部隊人才隊伍建設,上海市委、市政府協調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10所著名高校,為部隊培養急需人才;江蘇“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和“六大人才高峰”今年首次接納部隊參評,為部隊148名拔尖人才提供了資助和機遇。
這兩條消息著實讓部隊官兵感到振奮。一些高學歷人才也從中尋找到了繼續發展的平臺。總參某研究所通信工程專家姚富強教授說,人才在成長期內也是易碎品,稍有耽擱就有可能失去機會,軍地聯手培養軍事人才,可以增加機會,少留遺憾。一位將軍也表示,利用社會資源和社會力量提高我軍人才培養效益,體現了開放性的人才培養原則。
開放性,同樣體現在軍地聯手培養人才也有多樣性上。總裝與方正、聯想等一批國內知名IT企業組建“科技擁軍聯盟”,推動民用技術向部隊轉移,加快軍隊裝備信息化建設。一些高學歷干部發揮所長,充當軍地之間的橋梁,也加快了自身成長進步。北京軍區某集團軍防空旅聘請2名院士、5名高級工程師當顧問、帶高徒,與6所院校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在6家科研院所和生產廠家建立人才培訓基地。這一探索形成了“院校學知識、基地精專業、專家教高招、崗位練技能”的人才培養模式。
開放性,還體現在國際合作中。全軍派遣留學生數量逐年增加,先后向30多個國家派遣軍事留學生1700多名。從2004年開始,又啟動了部隊師旅主官出國考察培訓,目前已有200多名師旅主官先后出國考察培訓。這些師旅主官中有不少人本身就是碩士、博士。曾經擔任某師政委的章立品說,到國外看一看,更加堅定了“六個先”的想法:新知識新技能,先學先用;新武器新裝備,先練先打;重大研究課題,先研先訓。
國際合作對高學歷人才的培養,在聯合軍演與國際維和行動中也有體現。2003年4月1日,中國赴剛果(金)維和部隊奉命出征。正在中國醫科大學脫產攻讀博士學位的葉曉卉,選擇參加維和行動,得到聯合國高級官員的賞識。我軍博士指揮員杜俊,在2005年中俄聯合軍演中,被俄軍授予“功勛獎章”。這些經歷,既豐富了他們的人生閱歷,對人才培養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不久,“和平使命——2007”聯合軍演將在俄羅斯拉開帷幕,這是對我軍全體參演官兵意志和戰斗精神的一次全面檢驗,也是又一批新型軍事人才接受鍛煉提高的一個難得機遇。
開放合作,讓人才登高望遠;開放合作,助人才開拓前行…… (董強 滕曉東)
相關鏈接
軍隊人才戰略工程
2003年9月,中央軍委正式頒發《實施軍隊人才戰略工程規劃》,這是我軍出臺的第一個人才建設的宏觀發展規劃。《規劃》著眼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需要,對我軍未來一二十年人才建設應達到的數量規模、知識結構、復合素質等提出了相應的目標要求,并緊緊圍繞建設高素質的指揮軍官隊伍、參謀隊伍、科學家隊伍、技術專家隊伍和士官隊伍進行了分類設計,提出了具體的對策和措施。規劃提出:2010年前主要是打好基礎、理順關系,力爭使人才隊伍狀況明顯改觀;2020年前主要是加快發展、整體推進,實現人才建設大的進步。
高層次人才強軍計劃
2000年5月30日,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關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養軍隊干部制度的決定》。2001年10月16日,教育部和總政治部聯合下發《關于實施“高層次人才強軍計劃”的通知》,決定在國家研究生招生計劃內,由部分地方普通高校為軍隊定向培養一批碩士研究生,并對招生學校、專業、數量、學制、考試、錄取等作出詳細規定。從2002年實施“強軍計劃”以來,全軍每年選送1000多名專業技術干部,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全國30余所地方重點高校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
軍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
軍隊研究生教育在突出重點建設的同時,不斷優化學科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2002年5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議通過了《軍事學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等相關配套文件。2003年,我軍首次成立軍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創辦了具有指揮管理特色的軍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確定在國防大學等14所高中級指揮院校進行試點,開始招收發展潛力大、具有國民教育系列本科學歷和學士學位、任現職一年以上的營以上指揮軍官。軍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創立,標志著我軍高層次軍事人才教育重心由學術型向培養應用型指揮員轉變。
軍隊博士后制度
我軍博士后制度,在培養高層次人才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地位。20多年來,軍隊博士后工作適應中國特色軍事變革需要,形成了組織機構健全、規章制度完備、學科門類齊全的良好局面,對培養高層次國防科技人才、優化我軍人才隊伍結構、加快科技成果向戰斗力轉化起到了促進作用。2003年12月,經中央軍委批準,四總部聯合下發《軍隊博士后管理工作規定》,對改革和完善軍隊博士后管理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并成立由總部有關部門組成的博士后管理工作辦公室。目前,全軍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和工作站百余個,在站博士后800多名。(姜華、吳天喜、陳光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