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任務
為提高國家綜合減災能力,“十一五”期間要重點完成好以下八方面的建設任務:
(一)加強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和信息管理能力建設。全面調查我國重點區域各類自然災害風險和減災能力,查明主要的災害風險隱患,基本摸清我國減災能力底數,建立完善自然災害風險隱患數據庫。對我國重點區域各類自然災害風險進行評估,編制全國災害高風險區及重點區域災害風險圖,以此為基礎,開展對重大項目的災害綜合風險評價試點工作。完善災情統計標準,建立我國自然災害災情統計體系,建成國家、省、市、縣四級災情上報系統,健全災情信息快報、核報工作機制。建立減災委協調,相關部門的災害信息溝通、會商、通報制度。充分利用各有關部門的基礎地理信息、經濟社會專題信息和災害信息,建設災害信息共享及發布平臺,加強對災害信息的分析、處理和應用。
(二)加強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預報能力建設。逐步完善各類自然災害的監測預警預報網絡系統。在完善現有氣象、水文、地震、地質、海洋和環境等監測站網的基礎上,適當增加監測密度;提高遙感數據獲取和應用能力,建設衛星遙感災害監測系統;構建包括地面監測、海洋海底觀測和空-天對地觀測在內的自然災害立體監測體系。推進監測預警基礎設施的綜合運用與集成開發,加強預警預報模型、模式和高新技術運用,完善災害預警預報決策支持系統。注重加強洪澇、干旱、臺風、風雹、沙塵暴、地震、滑坡、泥石流、風暴潮、赤潮、林業有害生物災害等頻發易發災害,以及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監測預警預報能力建設。建立健全災害預警預報信息發布機制,充分利用各類傳播方式,準確、及時發布災害預警預報信息。
(三)加強自然災害綜合防范防御能力建設。全面落實防災抗災減災救災各專項規劃,抓好防汛抗旱、防震抗震、防風防潮、防沙治沙、森林草原防火、病蟲害防治、三北防護林、沿海防護林等減災骨干工程建設。重點加強對中小河流、中小水庫和滑坡、泥石流多發地區的綜合治理,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加強臺風洪澇地震多發地區防災避災設施建設,有效提高大中型工業基地、交通干線、通信樞紐和生命線工程的防災抗災能力。制定土地利用規劃、城市規劃以及開展災后恢復重建,要充分考慮減災因素。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求和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原則,統籌做好農業和農村減災,工業和城市減災以及重點地區的防災避災專項規劃編制與減災工程建設,全面提高災害綜合防范防御能力。
(四)加強國家自然災害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加強國家自然災害應急救援指揮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統一指揮、分級管理、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強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編制和修訂工作,基本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預案體系。加強中央和地方救災物資儲備網絡建設。加強減災救災裝備建設。加強民政減災救災工作隊伍和軍隊、武警、公安消防部隊等骨干救援隊伍及專業救援隊伍建設。建立完善社會動員機制,充分發揮群眾團體、紅十字會等民間組織、基層自治組織和公民在災害防御、緊急救援、救災捐贈、醫療救助、衛生防疫、恢復重建、災后心理支持等方面的作用;研究制訂減災志愿服務的指導意見,全面提高減災志愿者的減災知識和技能,促進減災志愿者隊伍的發展和壯大。
(五)加強巨災綜合應對能力建設。加強對巨災發生機理、活動規律及次生災害相互關系研究,開展重大自然變異模擬和巨災應急仿真實驗。建立健全應對巨災風險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制定“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城市群和其他重點城市,以及災害高風險區域的巨災應對方案,開展應對巨災的演練。積極穩妥推進農業保險試點,逐步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與財政補助相結合的農業風險防范與救助機制。探索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巨災保險和再保險體系。加強巨災防御工程建設。探索建立亞洲區域應對巨災的合作機制,建立亞洲區域巨災研究中心。
(六)加強城鄉社區減災能力建設。推進基層減災工作,開展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活動。完善城鄉社區災害應急預案,組織社區居民積極參與減災活動和預案演練。不斷完善城鄉社區減災基礎設施,全面開展城鄉民居減災安居工程建設。強化減災避難功能,在多災易災的城鄉社區建設避難場所。建立災害信息員隊伍。加強城鄉社區居民家庭防災減災準備,建立應急狀態下社區弱勢群體保護機制。全面提高城鄉社區綜合防御災害的能力。
(七)加強減災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加強綜合減災的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促進科技成果在減災領域的應用。加強減災關鍵技術研發,深入研究各災種之間、災害與生態環境、災害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研究制定國家綜合減災中長期科技發展戰略。加快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和網絡通訊技術的應用,以及減災高技術成果轉化。加大國家對綜合減災的科技資金投入。加強減災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建設綜合減災的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綜合減災的技術標準體系,提高綜合減災的標準化水平。鼓勵科研工作者和科技團體積極參與減災領域的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
(八)加強減災科普宣傳教育能力建設。強化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減災責任意識,建立政府部門、新聞媒體和社會組織協作開展減災宣傳教育的機制。將減災知識普及納入學校教育內容,納入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開展減災普及教育和專業教育,加強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建設。開展面向減災工作者的教育培訓,提高減災隊伍的整體素質。支持群眾團體、民間組織和基層自治組織開展防災避險知識宣傳,利用互聯網建設國家減災科普教育支撐網絡平臺,開展減災專業技術交互式遠程教育。編制減災科普讀物、掛圖或音像制品,推廣地方減災經驗、宣傳成功減災案例和減災知識,提高公民防災減災意識和技能。
四、重大項目
(一)全國重點區域綜合災害風險和減災能力調查工程。充分利用已有各類災害調查成果,開展全國重點區域綜合災害風險和減災能力調查。建立全國災害風險和減災能力數據庫系統,建設多尺度、多災種的風險評估模型庫,建立國家及重點區域災害風險管理平臺,形成國家及重點區域災害風險監測評估業務運行系統。編制全國綜合災害風險圖(全國1:1000000、省級1:250000和災害高風險區及重點區域1:50000災害風險圖)。在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北、西南7大區域,開展災害風險和減災能力試點調查,建立災害風險評估標準和指標體系,開展調查培訓工作,推進全國綜合災害風險和減災能力調查全面開展;揭示災害隱患和減災薄弱環節,掌握減災能力狀況,為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提高綜合減災能力、應對災害風險提供科學依據。
(二)國家四級災害應急救助指揮系統建設工程。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建設國家四級災害應急救助指揮體系,與中央有關部門、地方各級政府和有關專業機構已有資源和系統緊密銜接,充分利用國家公用通信網絡資源及電子政務網絡平臺,結合各種通信和網絡技術,完善應急通信和信息保障能力,為國務院應急平臺提供數據支持。依托國家應急通訊平臺,建立自然災害信息平臺,包括救災業務數據庫、信息資源目錄體系、數據采集和交換系統;應急決策支持平臺,包括應急值守、災情評估、資源管理、方案制訂和執行管理系統;應急指揮調度平臺,包括各級災害應急指揮中心和現場移動應急指揮系統,平臺間相互銜接、協同運轉,形成功能完備、橫向覆蓋、縱向貫通、科學高效的國家災害應急救助指揮體系! (三)中央級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工程。以統籌規劃、節約投資和資源整合為原則,通過新建、改擴建和利用國家物資儲備庫等方式,基本形成中央級救災物資儲備網絡。按照救災實際需求,適當增加中央救災物資儲備種類,增大物資儲量。到2010年,基本建成統一指揮、規模適度、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反應迅速、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央級救災物資儲備庫體系。
(四)衛星減災建設工程。依托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2+1”階段衛星與地面應用系統,緊密結合國家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等工程計劃,開展后續衛星需求論證工作。積極促進穩定高效的國家災害監測能力的形成,充分利用已有各類軍、民用遙感衛星數據,綜合利用國內外航空航天遙感資源,優勢互補,通過建立國家、區域、省級應用網絡體系,實現具備災害監測預警、動態評估、決策支持和產品服務等能力的災害遙感業務運行系統,實現“天-地-現場”一體化的空間技術減災服務能力。同時,繼續推動導航定位衛星在減災領域的應用,逐步建立由航天航空遙感、衛星通訊、衛星導航和地面應用與網絡系統構成的國家衛星減災體系。
(五)亞洲區域巨災研究中心建設工程。加強我國巨災防御能力,推進亞洲區域減災合作,按照“小核心、大網絡”的基本框架,建立亞洲區域巨災研究中心。開展巨災防御和應急響應仿真實驗、巨災風險管理模擬實驗、重大自然變異模擬實驗,建設巨災應對仿真實驗室;開展亞洲區域巨災信息交流,收集研究區域巨災基礎數據和案例,建立亞洲區域災害信息共享平臺和網站;開展亞洲區域巨災機理研究、減災政策研究和減災合作機制研究,制定應對巨災的戰略和政策。
(六)社區減災能力建設示范工程。在全國開展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活動,建立城鄉社區減災工作機制,完善相關應急預案,組織社區減災救災演練,加強社區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建立社區災害信息員和志愿者隊伍,建設1000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在臺風、風暴潮、洪澇、地震、滑坡、泥石流和沙塵暴等災害高風險區和大中城市,建設社區避難場所示范工程。制定和完善城鄉民房設防標準,加強統籌規劃和指導,開展創建減災安居工程模范市(縣)活動,全面提高城鄉社區綜合防御災害能力。
(七)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工程。開發減災宣傳教育產品,編制系列減災科普讀物、掛圖和音像制品,編制減災宣傳案例教材。建設減災宣傳和遠程教育網絡平臺,在公共場所設置減災知識宣傳欄,在廣播電臺、電視臺開設減災知識宣傳欄目,制作減災公益廣告,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減災宣傳教育活動,向公眾宣傳災害預防避險的實用技能。利用現有場地和設施,在全國建立100個減災宣傳教育基地。
(八)減災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工程。推動減災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使科學技術更直接地服務于減災救災。重點創新和推廣服務于減災的科技、裝備、設備、救災物資、醫療和衛生防疫用品;充分利用國家科技項目已有的成果,推進高科技救援設備、通訊設備、節水灌溉和抗旱等技術應用;促進信息采集、獲取、傳輸、分析處理技術在減災領域的綜合利用,提升減災科技水平。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