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制度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標。所以,今天這個現狀,是一個很大的遺憾。“運動式”的執法方式只會是一個此消彼長,“敵進我退”的拉鋸戰。推行環境經濟政策,正是修改游戲規則的努力——潘岳
一改以往強硬的“風暴”路線,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昨天一口氣提出了7項環境經濟政策,注意力似乎從揮舞“大棒”的“環保風暴”,轉到了更為實際的經濟路線上。
昨日,潘岳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坦言,以往的“環保風暴”雖然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并沒有完全形成制度,“風暴”改變的,遠遠不如人們期待的多。而推行環境經濟政策,正是修改游戲規則的努力。
“環保風暴作用遠不如人們的期待”
新京報(以下簡稱“新”):從揮舞著“大棒”的環保風暴,到探索利用環境經濟政策來解決環境問題,這其中有什么深層次的原因?
潘岳(以下簡稱“潘”):從2005年初到現在為止的4次大規模執法行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坦率地說,它改變的遠遠不如人們期待的多。因為種種內生的局限———例如法律懲罰手段的有限性、覆蓋范圍的有限性,以及過多地依賴于各級執行者的個人意志———它并沒有實質性地改變現有的游戲規則,也未能轉變為長期性的制度固定下來。
可以說,建立制度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標。所以,今天這個現狀,是一個很大的遺憾。“運動式”的執法方式只會是一個此消彼長,“敵進我退”的拉鋸戰。推行環境經濟政策,正是修改游戲規則的努力。所以,從傳統行政手段到運用經濟手段,再到大規模修訂法律,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走的路。
“環保制度建設面臨利益沖突”
新:你認為利用經濟政策,能完全的解決中國的環保問題嗎?
潘:中國的環境問題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方方面面,比發達國家的環境問題要復雜得多。如果認為僅憑一兩項政策就能夠完全解決這樣一個時代問題,那是不現實的。我只能說,環境經濟政策是迄今為止,國際社會解決環境問題最有效、最能形成長效機制的辦法。
然而,制度建設可能比“風暴”更為艱辛。它要面對“花瓶”或“令箭”的選擇,要面對不同部門、地方和行業之間的利益沖突,甚至要面對公眾過高的期望與不完美結局之間的尷尬。過去數年中,環保總局不是沒有嘗試過,亦遇到過挫折和失敗。接下來需要更多的冷靜和堅韌。
新:這些環境經濟政策在國外有實踐,在國內學術界也有探討,但為什么國內遲遲沒有推行?
潘: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個可能是它涉及到各個部門、各個行業和各個地區之間的權能和利益調整。當新的政策與分割管理體制下的利益格局發生沖突時,就難免被擱置。
因此,我現在談環境經濟政策,不只是要作一個理論探討,更是想呼吁各宏觀經濟部門和擁有環保權能的專業部門,建立節能減排新政策的聯合研究機制。在此表個態,任何一個宏觀經濟部門愿意來主導推行環境經濟政策,我們都會大力配合,甘做配角。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