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地處金沙江、瀾滄江、紅河、珠江四大水系的分水嶺。現狀缺水量為21.8億立方米(不含生態用水),2020年缺水量45.8億立方米(不含生態用水),2030年缺水量59.9億立米(不含生態用水)。
省政協昨天(9月11日)召開滇中調水懇談會,會上首次披露的《滇中調水工程建設規劃》完整披露了4個滇中調水方案,最優方案為麗江龍盤水電站引金沙江水方案。該方案引水總干渠長478公里,一次性建設總投資將達490億元。
省委副書記、省長秦光榮全程聽取意見并表示,滇中調水要集中民智,發揚民主決策,再通過廣泛宣傳,在全省、全國形成更高更大范圍的思想統一。調水方案將盡快完善后報請國務院批準實施。
會議由省政協主席王學仁主持。
王學仁說,為推動滇中調水工程的開展,更好地服務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大局,省政協專題舉辦這次懇談會,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
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洪琪等24位專家學者和云南企業家,就滇中調水建言獻策,并呼吁盡快推動滇中調水工程能早日獲得批復開工建設。
秦光榮聽取了建議和意見后說,滇中調水是事關云南發展全局的戰略工作,是造福云南人民千秋萬代福祉的民心工程,也是投資最多、工程浩大、工程難度大的偉大工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滇中調水工作,從2003年起正式將滇中調水工作擺上研究和推進的日程,請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領銜,拿出了一個高水平的工程規劃。目前,這個規劃在四個方面還需要完善,一是取水點還需要比選,要在淹沒耕地、移民人數、生態損失、取得效益、防洪指標、投資總額等方面充分地優選取水點;二是方案還要考慮統一規劃,分步實施;三是資金籌集還要進一步完善實施辦法;四是當前要重點考慮和解決好昆明的水資源短缺和滇池治理問題,新昆明建設需要水,沒有水就沒有優勢,要把滇池治理和支持昆明發展,作為滇中調水最重要的課題。
省領導羅正富、高曉宇、孟繼堯、和占鈞、馬開賢、陳勛儒、曾華、羅黎輝、李先猷,省直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各州市政協主席,專家學者、企業家等出席了會議。
水價在承受能力范圍之內
研究表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消費能力不斷增長,滇中調水工程在還貸、微利籌資方案下的工程水價在承受能力范圍之內。
1206萬人直接受益
《規劃》比選了金沙江龍盤引水方案、瀾滄江黃登引水方案、奔子欄水源方案和分散水源方案。其中龍盤水電站位于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的龍蟠鄉,上距石鼓鎮44公里;黃登壩址位于蘭坪縣營盤鎮;奔子欄水電站位于迪慶州德欽縣境內金沙江干流上游河段,規劃壩址距奔子欄鎮20公里。
《規劃》明確,最優方案龍盤引水方案,若一次性建成,多年平均引水量為34.2億立方米,輸水總干渠478公里,分干渠長210公里,工程總投資490億元。資金籌措可以通過四種方式,一是政府投資為主,二是政策性籌資,三是市場運作,四是組合模式籌資。
《規劃》明確,滇中調水工程建設無技術上的制約因素,無環境影響的致命因素,建設資金巨大,但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籌措,水價在可承受范圍內,建設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無不可逾越障礙。
滇中調水工程直接受益人口1206萬人,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
觀點
昆明市政協主席田云翔:調水是治滇池根本措施
昆明市政協主席田云翔在昨天的發言中指出,滇中調水是滿足昆明城市供水及滇池污染治理的根本措施。
他說,滇池流域水資源缺口大,昆明城市供水不足,改善滇池生態和污染治理需大量補水。昆明市各級領導、人民群眾將全力支持和參與滇中調水方案,在方案的準備和實施過程中,做好昆明市應做的各項工作,另一方面,堅定不移地實施省確定的滇池污染治理的環湖截污、生態修復、河道整治、底泥疏浚、水源地保護、外流域引水六大工程。
省政協常委、民盟云南省委副主委廖鴻志:外部補水才能救滇池
廖鴻志先生的話十分直接。他說,滇池流域每年的進水量約9億方,其中約有一半被自然蒸發,目前滇池水的重復利用率已達147%,城市污水(經處理和未經處理)不進入滇池而通過排污管道流走,滇池就面臨干枯的危險,只有從外部補水,才能從根本上挽救滇池。
對于滇中調水,他建議,在全國人大會議要年年提建議案,全國政協會議要年年有提案,云南省政府應盡快從每年的公共財政中籌措部分資金,同時要爭取中央政府給予政策籌措資金。云南企業和云南人民也應以各種方式為滇中調水工程籌措資金。以云南企業和云南人民的誠意和決心感動中央,爭取幾代云南人民夢寐以求的滇中調水工程盡快決策,盡早付諸實施。
相關鏈接:云南核心區缺水嚴重
滇中包括昆明、大理、楚雄、曲靖、玉溪、紅河、麗江所轄49個縣市區。人口1673.6萬人,占全省的39.5%;國內生產總值1361.5億元,占全省的67.3%;工業總產值1244.71億元,占全省的80.4%;農業總產值313億元,占全省的46%;糧食總產量553萬噸,占全省的37%。滇中地區是云南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核心區,是支柱和龍頭。
解決滇中缺水的措施,一是強化節水,二是區內深度開發,三是區外調水,四是限制發展,以當地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導向其發展。(楊理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