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昌起飛升空,到抵達遙遠月球的“工作崗位”,嫦娥一號衛星的總飛行距離將超過100萬公里。
這100萬公里的漫漫飛行路,嫦娥一號將經受漫長的太空考驗。嫦娥一號將如何過關斬將?昨天,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宇航部部長趙小津。趙小津說,為了實現“奔月”夢,嫦娥一號解決了6項技術難題。
-突破一
變軌完成三級跳
趙小津說,將衛星送到月球,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用運載火箭直接將衛星送到地月轉移軌道,這就要求火箭有非常高的運載能力,我國目前條件還不具備;二是將衛星送到繞地球飛行軌道,靠衛星的變軌進入地月轉移軌道到繞月軌道。嫦娥一號采用第二種方式:靠衛星自身飛行變軌來完成。為此,軌道專家設計了“嫦娥”的“三級跳”變軌方案。這個方案突破了我國目前的軌道設計和變軌技術。
-突破二
三個方向同時定向
第二項突破是導航和控制技術。地月軌道的3次修正,必須要求嫦娥一號在很短時間內完成,否則就偏離軌道,再也“抓”不回來。達到這種精密要求,就是我國突破了衛星深空導航技術。此外,嫦娥一號與其他衛星不同的是,它要同時完成三個定向,一個是月球(對月探測),一個是太陽(吸收熱量發電),一個是地球(傳送信號)。(以前的地球衛星只有兩個定向)嫦娥一號突破了三種定向同時工作的技術。
-突破三
安裝紫外線“眼睛”
趙小津介紹,因為月球表面沒有大氣層的遮蓋,嫦娥一號不能像地球衛星一樣用紅外線探測儀器進行工作。為了突破這一難題,嫦娥一號專門采用了“紫外線敏感器”對月球進行拍照和探測。這項技術在國內首次使用,在世界上也只有罕見幾個國家掌握。
-突破四
16層樓高天線收信號
趙小津說,嫦娥一號要飛離地球直徑38萬公里,總飛行距離將超過100萬公里,如此長的距離衛星如何將信號傳回地球,以及地球如何將指令傳到衛星,是個難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在北京、昆明分別建了50米和40米長的控制天線(約為16層樓高),收集信號。同時在衛星上安裝了大角度天線,能大范圍捕捉地球的信號。另外,在喀什、青島等地建立了18.8米大天線控制衛星。
-突破五
保暖衣防衛星“感冒”
趙小津說,月球上的溫差特別大,白天溫度有時高達100多攝氏度,到了晚上變成零下100多攝氏度。為了使距離月球200公里的嫦娥一號不“感冒”,能隨時隨地正常工作,需要解決衛星的熱適應問題,為此“嫦娥”穿上了一層金黃色的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外衣,為衛星保溫。
-突破六
帶上蓄電池應付月食
最后一項技術難題就是月食問題。趙小津介紹,計劃服役一年的嫦娥一號要經歷兩次月食。這個時候,衛星上的太陽能電池板將無法接收到太陽光,衛星就失去了動力。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工作人員在“嫦娥”上安裝了蓄電池。月食時,蓄電池開始工作,為衛星提供電能。這個蓄電池不是一般的蓄電池,它能在低溫下保證正常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