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不能只圍著地球轉。飛出地球,探索宇宙,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和夙愿。
維護本國的空間利益,靠的還是實力。誰先登月誰先受益,今天仍然是難以改變的客觀事實。
探月一期工程總經費不超過20億元人民幣,只相當于修建3千米地鐵的錢,但中國人將受益無窮。
隨著我國首枚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引發了人們仰望星空探索未知的興趣。中國為什么要探月?探月的價值和效益究竟何在?探月與普通百姓的生活是否相關?且聽中國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杰、總設計師孫家棟、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三位“老總”細細道來。
奔月,不僅僅是傳說
問:現在開展月球探測工程,是否考慮了提高國家威望這一因素?
欒恩杰:中國人不能總圍著地球轉。中國航天技術在突破載人航天技術之后,繼續進軍深空探測領域可以說是箭在弦上,這也是航天技術發展的必然規律和選擇,而深空探測的目標首先就是月球。早晚都要走這一步,晚干不如早干。所以,適時開展以月球探測為起點的深空探測,是我國航天事業持續發展,有所創新、有所突破的重要舉措。飛出地球,探索月亮,是我們這個民族千年夢想,它不僅是出于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天性,也是對民族夙愿的最好回應。
價值,不僅僅是現在
問:探月工程對推動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有什么重要意義?
欒恩杰:在具備相當的基礎、條件時,不失時機地推出重大工程,通過實施重大工程可以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國家科技工業綜合實力的提高。任何學科都要通過不斷創新獲得發展,重大航天工程能夠促進高新技術和基礎技術的創新發展,這在國內外科技發展歷史中早已得到證明。實際上,正是若干關鍵的重大工程帶動了我國應用衛星技術、載人航天技術的創新和發展。
孫家棟:中國在開展探月工程中,要突破一系列關鍵的技術,比如遠距離數據傳輸與通信、人工智能、自動化加工、微波傳輸、材料和工藝、新型傳感器、導航與控制、熱控、空間核電源等,涉及了許多新的領域。這些新的突破又將推動一大批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的發展,并在軍事和民用領域得到延伸、推廣和二次開發,為工業與經濟發展帶來實際利益。
歐陽自遠:空間科學的發展需求也是月球探測工程上馬的一個重要原因。長期以來,中國空間科學研究都是用國外的二手資料,嚴重影響了我國空間科學的研究。
比如,國外對月球上5種有用元素的全球性資源分布作了詳細研究,但是它發表的東西非常粗糙。隨著我國空間科學的迅速發展,僅靠一些二手資料是無法滿足試驗和科研需求的。探月活動還將帶動一系列基礎科學的發展,對于研究月球、地球、太陽系以及地月系統的起源與演化等一些基本問題,都是十分有幫助的。因此,我們需要航天工程能有新的突破,為空間科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條件。
利益,不僅僅是金錢
問: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探月工程與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關系?
欒恩杰: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正是發展才需要原動力。美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都說明,經濟發展需要科學技術支撐,中國繞月探測工程的切入點正在這里。
據統計,從阿波羅登月計劃派生出了大約3000種應用技術專利,這些技術滲透到美國國民經濟的各個角落,帶動了包括計算機技術、遙感技術、數據傳輸與通信、激光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工程、醫學等各方面產業的發展,并將這些技術在軍事和民用領域推廣和二次開發,形成了一大批高科技工業群體,既拉動了經濟的發展,也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歐陽自遠:有人問,探月究竟有什么樣的經濟效益?雖然中國的科學家目前還說不出一個準數,但是美國提供了一個例子,美國的“阿波羅”計劃投資了約256億美元,但它帶動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高新技術的全面發展與工業繁榮,這是世界公認的。20世紀七八十年代,支撐美國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技術,很大一部分來自對月球探測技術的消化和二次開發。其二次開發應用的效益,遠遠超過阿波羅計劃本身所帶來的直接經濟產出。
問:中國目前是否具備開展探月工程的經濟條件?
欒恩杰:改革開放后,國家經濟增長很快。1978-200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平均增長率為9.3%,2004年全國的GDP達到14000億美元,大約是12萬億人民幣,居世界第六。如果每年用占國內生產總值不到三萬分之一的投入去探月,我們這樣一個大國是有這個經濟能力的,尤其是在科學和技術發展需要它的時候。
歐陽自遠:如果探月花錢很多,我會第一個出來反對。探月工程的第一期會花多少錢呢?其實總經費不超過20億人民幣(包括備份星),相當于修建3千米地鐵的錢。探月項目的預算過程是嚴格而且科學的,經過了充分的論證。這20億元也不是一年花完,而是分幾年撥付,探月工程第二、三期要到2020年才完成,那時國家的GDP將超過50萬億人民幣,二、三期總經費還要分十幾年撥付,每年還是只有國內生產總值的幾萬分之一。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