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0月24日,中國自行研制的“嫦娥一號”衛星順利升空,這標志著我國邁出了對月探測的第一步。與此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對太空探索的強烈渴望,在21世紀的今天,眾多國家和組織都在加緊制訂和實施相應的探月計劃,全球范圍內掀起了新一輪探月熱潮。
10月24日,中國“嫦娥一號”繞月探測衛星順利升空,拉開了中國對月球進行探測的序幕。在不久前的9月14日,日本也成功發射了探月衛星“月亮女神”號。與此同時,印度、德國、美國和俄羅斯等國的探月器,也都計劃于近幾年發射。新的一輪“探月熱”正在興起。
人類開始真正了解月球,始于1609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用望遠鏡看到了月球的高山、環形山和平原。但直到20世紀上半葉,火箭技術突飛猛進,人類才開始了近距離的探索月球之旅。1959年1月,蘇聯發射了探測器“月球1號”;1969年7月20日,美國的“阿波羅11”號登月艙降落在月球表面;隨后從1969年11月至1972年12月,美國宇航員又5次登月。
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蘇聯共向月球發射了32枚探測器,美國也向月球發射了21個探測裝置。但因耗資巨大,從1976年至上世紀80年代,月球探測曾一度處于低潮。最近10多年,月球的地位才被人類重新認識:月球上有大量可控核聚變的重要原料氦—3,可以滿足幾百年甚至近千年世界能源的需要;月球可為地球的科研提供超大尺度、超真空等極端環境;更重要的是,人類如果要到達火星或更遠距離的太空,月球將是最好的中轉基地。為此,不少國家都確定了各自的月球計劃。
各國探月計劃全面提速
2003年9月27日歐洲航天局成功發射了其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智慧1號”,這也是21世紀人類發射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它于2004年11月15日順利進入繞月軌道,主要任務有兩項:一是試驗太陽電推力技術;二是對月球進行研究和繪圖。“智慧1號”是世界第一個聯合使用太陽能電推進系統和月球引力的空間探測器。該探測器裝載了多光譜微型照相機、高分辨率的紅外光譜儀和小型X射線光譜儀等遙感器,探測期間取得了大量成果,包括在月球北極發現了一個可以建立人類定居點的地方。2006年9月3日,處于壽命末期的“智慧1號”成功完成了它的最后一項使命——撞擊月球表面預定位置。這轟動全球的一撞,在月球表面激起了大量的塵埃,觀測這些塵埃有助于科學家對月球表面的化學成分、月球的起源和演化等進行深入研究。
今年,歐洲航天局公布了一項新的探月計劃,即向月球發射機械鉆探器,尋找源自地球早期的隕石。科學家認為,月球上的地質活動并不活躍,因此在其外殼表面下可能蘊藏著大量來自地球的隕石,時間可能追溯到38億年前地球生命起源的時候。此外,歐洲航天局計劃在2020年實現載人登月,同時完成月球基地建設。
中國發射的“嫦娥一號”繞月探測衛星有五大工程目標:研制和發射我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初步掌握繞月探測基本技術;首次開展月球科學探測;初步構建月球探測航天工程系統;為月球探測后續工程積累經驗。此外,還有四大科學目標:獲取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特性,估算月壤中氦—3的分布和資源量;探測地月空間環境。此后,中國還計劃在2012年前后發射1個月球軟著陸探測器,并攜帶月球車進行就位探測和月球車自動巡視勘測;在2017年前后發射1個月球采樣返回器,軟著陸在月球表面特定區域,并進行分析采樣,然后將月球樣品帶回地球,在地面上對樣品進行詳細研究。
在世界各航天強國推出自己的探月計劃時,保守的英國人也坐不住了,打算在未來探月競賽中奪得一席之地。英國將于2010年發射首枚月球探測器“月光”,其主要任務是從月球軌道器上首次向月球發射4個13.5千克的飛鏢式探測器。這些探測器將深入月球地表以下2米處,用探測器中的儀器聆聽“月震”和測量月球溫度變化,分析月球的表面構成和地理活動,考察月球表面2米深范圍內的地質活動和地表構成。如果“月光”計劃成功,接著就實施“月耙”計劃,即發射1個月球著陸器,仔細分析月球的塵土和巖石,并尋找水和有機物的痕跡,目的是尋找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有猜測認為,月球上的大型深坑可能蘊含著有機分子,在月球兩極附近探測到的氫元素可能是水,研究人員希望能夠借助“月光”探測器找到答案。如果英國的“月光”探測器順利完成任務,則將是世界首批飛鏢式探測器;假若其“月耙”計劃獲得成功,也將是歐洲的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表面實現軟著陸,并進行有史以來最為細致的月球表面數據研究。
此外,日本、德國、印度、美國和俄羅斯等國也都在加緊實施本國的探月計劃,力求在這一輪探月熱潮中不落人后。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