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6日電 《人民日報》今日刊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劉云山的文章,這篇題為《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文章指出,要從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文章全文如下: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突出強調了加強文化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極端重要性,對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全面部署。這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對當今時代發展趨勢和我國文化發展方位的科學把握,體現了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覺。我們一定要認真貫徹中央部署,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采取有力措施,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
一、從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面對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大潮,面對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對文化發展的要求,面對社會文化生活多樣活躍的態勢,如何進一步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支撐。人類社會發展史既是人類生命繁衍、財富創造的物質文明發展史,更是人類文化積累、文明傳承的精神文明發展史。一個民族的文化,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綿延不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和強烈的文化認同。古往今來,每一個偉大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個現代國家都把文化作為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一個民族的覺醒首先是文化的覺醒,一個國家的強盛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文化深深熔鑄在民族的血脈之中,始終是民族生存發展和國家繁榮振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2. 文化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江澤民同志指出:“綜合國力,主要是經濟實力、技術實力,這種物質力量是基礎,但也離不開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斷加深,與科學技術的結合更加緊密,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經濟功能越來越強,文化已經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擁有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十分看重文化的巨大作用,千方百計壯大本國文化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我國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要在新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維護國家發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須高揚自己的文化理想,盡快形成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地位相適應的文化優勢。
3. 文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已經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顯著標志。文化的進步反映著社會的文明進步,文化的發展推動著人的全面發展。我們所要實現的現代化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既需要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也需要豐富健康的文化生活。現在,人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全社會求知求樂求美的愿望更加強烈。與之相比,我國文化發展的總體水平還不高,同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適應。這就迫切要求我們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進一步加大文化建設力度,加快文化發展步伐,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總之,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客觀要求,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舉措,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我們一定要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加自覺、更加主動”的要求,順應時代和實踐的發展,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更深刻的認識、更開闊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大力加強文化建設,營造社會主義文化百花盛開、姹紫嫣紅、健康向上的繁榮景象。
二、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不斷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文化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民族凝聚力,而這種凝聚力主要來自于人們對社會核心價值的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在整個文化建設中居于統攝和支配地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作為第一位的任務,努力在全社會形成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范。
1. 全面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這4個方面既相互聯系又各有側重,鮮明回答了在社會思想日益多元、多樣、多變的情況下,我們黨用什么樣的精神旗幟來團結和引領全國各族人民開拓前進。要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引導干部群眾始終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好地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要堅持不懈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國情教育和形勢政策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進一步增強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信念和信心。要堅持不懈地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全社會改革創新意識,引導廣大干部群眾自覺把個人價值追求融入民族振興、國家發展的偉大實踐,把個人理想抱負化作勵志圖強、創造嶄新業績的實際行動。要堅持不懈地用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廣泛開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宣傳教育,引導干部群眾自覺遵守社會基本道德規范,推動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良好社會風尚。
2. 努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必須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貫穿于文化建設各個方面,使之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普遍理解接受、自覺遵守奉行的價值理念。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學校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陣地。要高度重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滲透到大中小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教學之中,體現在學校教育教學和日常管理的各個環節,真正做到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新聞輿論的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級各類媒體要認清肩負的責任,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努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貫穿到日常宣傳報道之中,形成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輿論強勢。精神文化產品是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載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和道德情操。要堅持以文化人,善于運用各種文化形式來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組織生產更多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優秀文藝作品,讓人們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得到啟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得到廣泛認同并轉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就必須融入日常工作和生產生活。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健全各行各業的規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學生守則等行為準則,并在各類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大力倡導,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
3. 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我們正處在一個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先進文化與落后文化、健康文化與腐朽文化同時并存。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導思想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潮,鞏固和發展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識形態。要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深入回答干部群眾普遍關心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進一步增強科學理論的說服力感召力。要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界為黨和人民事業發揮思想庫作用,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走向世界。要高度重視、積極主動地做好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密切關注社會思潮的運動進程,把握趨勢、正面引導、重在建設,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妥善處理思想文化領域的問題,更好地促進社會團結和諧。要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團結不同階層、不同認識水平的人們共同前進。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