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還是就業
重慶工商大學副校長廖元和認為,實現大轉移的首要問題,就是解決就業問題!稗r民進城要解決的不是生存問題,而是發展的問題。因為生存的問題在農村就能解決,而發展則必須依靠就業來解決。”
在廖元和看來,重慶未來將有10條鐵路線交匯,空港將達到年1500萬人次的客運規模,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重慶將成為資金流、物資流、勞動流、信息流的重要集聚中心和輻射中心!艾F代服務業的發展將提供百萬數量的就業機會”。
他進一步分析說,2006年重慶市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為520.66萬人,第二產業為308.2萬人。重慶市未來的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只要能在14年內翻一番,就能提供800萬個就業崗位。“即便扣除技術進步等因素,也能提供400萬~500萬就業人口”。
解決一個人的就業,需要多少的資金投入呢?對此,重慶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黃奇帆曾算過一筆賬!皰侀_基礎設施不算,第二、三產業帶動一個人正常就業需要投資30萬元!边@就意味著,要解決這400萬大轉移人口的就業,需要1.2萬億元的資金投入。
那么,在2020年之前,重慶市能否有那么多的資金投入呢?市發改委主任楊慶育向記者透露說,為此,重慶“一小時經濟圈”內,“已初步儲備了重大建設項目500個,預計總投資1.28萬億元。”
楊慶育還透露說,這些項目包括基礎設施、新型特色工業、現代服務業等5個方面。今后重慶將力爭每年新策劃市級重大項目1000億元以上。而黃奇帆還算過一筆賬,“15年來重慶工業、商業各方面產業估計有3萬億,很自然能帶動千萬人就業。”
但是資金從何而來?此前,已有聲音質疑,重慶市政府將“二次移民”包裝成“農村勞動力轉移”,是試圖嫁接上“統籌城鄉配套改革試點區”的帽子,并以此向中央要政策、要資金來解決產業發展的問題。
不過,政府方面卻似乎不擔心資金的來源!啊晃濉A計完成的重大建設項目投資7700億元,加上房地產開發投資,將形成1萬億元左右的投資量,目前已有落實渠道的資金約6200億元!敝貞c市發改委主任楊慶育說。
針對三峽庫區產業空虛問題,重慶主城區計劃將一部分傳統產業向三峽庫區的中心城市轉移!吨貞c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三峽工程重慶庫區移民及移民開發重點專項規劃》中涉及庫區各區縣項目有289個,投資估算約244億元。
當然,經濟專家和政府的測算與規劃,都只是一個理想的數字。對于這400萬農村勞動力而言,在城里找份工作其實并沒有那么容易。西南大學副教授張應良的研究發現,“農民工”大多集中在建筑、餐飲、工礦、環衛等技術含量不高的行業。
“在重慶,從事擦鞋和棒棒的農民工占據了一大部分!睆垜颊f,而重慶市產業發展的藍圖里,這些顯然還不是重點。發展旅游業是解決三峽庫區產業空虛和就業的最直接的方式,但依然不夠。
為了解決就業,主城七區、北部新區要分別對口支援庫區移民重點區縣,每年幫助引進1~2個產業項目,優先接收移民就業,對移民實行3個月至半年免費培訓并實施3個月內指導性就業,對中長期培訓給予定額補貼。
一些統籌主城區與郊區發展平臺的工業園區也已經開始建立。4月19日,“重慶北碚·巫山·廣東工業園”在北碚區水土鎮掛牌。據悉,這個規劃15平方公里、總投資250億元、年產值750億元的工業園,60%以上的就業崗位將提供給巫山的農民。
但與移民的巨大規模相比,這些努力所能覆蓋的人群范圍在相當長時間內都無法令人樂觀。
城市化中的土地經
如何讓進城的農民工自愿放棄土地?《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發展的意見(試行)》中提到,政府“鼓勵更多的農民進入城鎮轉變身份。鼓勵長期外出遷入城鎮并有穩定職業和固定住所的農民自愿放棄承包土地。”
9月28日,重慶市九龍坡區陶家鎮劉祖軍、劉傳元等717位農民,成為重慶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以來,首批轉變戶口和身份的城市居民!拔覀兇遛D了282個人!碧占益偘坠宕逯ぴ嬖V本刊。
陶家鎮在鼓勵農民轉變身份的改革中,實行“拆一還三”優惠政策。這些農民自愿簽訂“退出宅基地使用權,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協議之后,可在康居村內按人均25平方米、380元/平方米的價格購買住房一套。
農民交出宅基地后,區鎮將拿出宅基地的20%,集中興建新型農村社區,定向并低于成本價銷售給轉戶口的農民。另外80%左右的宅基地,將被置換為城市建設用地,土地出讓金則用來補貼農民購房。
對退出宅基地的農民,陶家鎮以政策引導和農民自愿相結合,建立政府、集體(或就業企業)和農民家庭相結合的保障模式,按每月300元的繳費基數為其辦理養老保險。除此之外,保留農民子女入學“兩免一補”、農村合作醫療等惠民政策。
不過,這樣的“農民轉市民”試點,對400萬人大轉移規劃并不具備參照意義。根據本刊記者的調查發現,陶家鎮此次轉變身份試點的兩個村,在當地都是經濟條件不錯的村。白果村村支書肖元告訴記者,他們村的村民除了種植柑橘等收入外,還有土地分紅。
九龍坡區九龍工業園九龍針織城就落戶在白果村。45歲以下的村民可以進入落戶該村的工廠工作。此次被轉為市民的282位村民,就是因為落戶該村的某服裝廠占用了這些村民的宅基地,而失去宅基地之后,可以獲得人均25平方米兩套房子標準的補償。
對于一些“城中村”的村民而言,轉為市民似乎并不是理想選擇。“現在我一年有5000塊土地出租的錢,轉了以后就怕沒了,哪個愿意轉?”九龍坡區蟠龍村一位村民對記者說。這是個典型的“城中村”,村民僅靠出租房屋給外來打工者就收益頗豐。
而對于那些渴望轉為市民的農民而言,政府的態度似乎又很曖昧!拔乙埠芟朕D,但政府不會答應啊!贝逯ぴχf。肖元解釋說,鎮里面的財政會承受不了!按舜无D市民的村民的社會保障,大部分都由(占地的)企業負擔了。”
在城市社保都還在建立的過程中,城鄉統籌中的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目標怎么確定和實現?“一是各級財政的支付能力,我們有多大財力來做這件事?二是農村和城市的社會保障的度如何把握,其間的差異應該保持在什么范圍內?”重慶工商大學校長、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崇舉說。
對于“一小時經濟圈”內的農民身份就地轉變,政府尚且擔心財力。那么,對于未來十幾年內要轉移到“一小時經濟圈”內的400萬遠郊區農民來說,困難可不就只是這些。除卻就業,更多的發展問題需要解決。
顯然,這又是一個兩難問題。對于政府而言,一方面希望農民自愿放棄土地,一方面卻又擔心轉變速度過快財力難以承受。對于農民而言,一方面希望轉變身份,同時享受市民待遇和農村已有的待遇,另一方面又擔心轉變之后的就業和發展等問題。
可以想見,農村土地的流轉路途依然遙遠。重慶市農辦副主任高興明介紹說,根據今年3月至7月開展的調研顯示,截至2006年底,全市農民自愿放棄承包土地總面積10030畝,占承包土地總面積的0.05%,其中面積最大的是涪陵區,達到1723畝。
根據本刊的了解,成為“新特區”之后,重慶市的土地政策有望更加靈活,可以在區縣之間調整用地指標,在全市范圍內實現耕地的占補平衡。目前,國土資源部已經在土地審批環節給予重慶支持,這將有助于重慶城鎮化進程的加快。
10月11日,重慶市土地勘測規劃院已經開始展開重慶市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為土地經營摸清家底。當然,依然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王崇舉認為,土地流轉情況比較復雜,在把農業用地改變為非農業用地時,需要慎重考慮,改變土地用途要不要一個審批程序,基本農田如何保障,占補平衡如何把握。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