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中國南極科學考察水平的提高,是中國保證南極話語權的基礎
每年11月到來年3月短暫的南極夏季,是赴南極進行科學考察的黃金季節。中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于11月12日從上海啟程,前往南極。
任務最多的一次南極科考
位于上海浦東新區五號溝地區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中國唯一的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號整修一新,原先黑色的船體換成了國際科考船通用的桔黃色,船身醒目地標上了中國極地科學考察的英文縮寫“CHINARE”。
據介紹,這次科考隊從國內出發的考察隊員共188人,加上目前正在南極長城站、中山站越冬的30名隊員,共218人,是除我國第一次南極科學考察活動外,考察人數最多的一次。
一支來自寶鋼、中鐵建等單位30多人的精干的建筑隊伍,將隨同科學考察隊一起奔赴南極,執行南極長城站、中山站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更新改造任務。
本次科考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為在南極內陸冰穹A地區建立中國第三個南極科學考察站進行選址測量?疾礻爩绦37項科考項目、10項后勤保障改造項目,是歷屆南極考察活動中任務最多的一次。
南極“插旗”競爭激烈
目前世界公認競爭最激烈的三塊資源寶地分別是:海底、月球和南極。為了在南極問題上獲得更大的發言權,各國紛紛千方百計地前往南極建站“插旗”。
據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目前每年赴南極的科學考察隊有三四十支之多。據統計,截止2006底,《南極條約》締約國已經發展到46個國家,在南極設有82個科學考察站,可容納2500人左右開展科學考察活動。
其中,阿根廷在南極共有14個考察站,為目前南極考察站數量最多的國家。其次是智利,共有9個考察站,此外,俄羅斯在南極建立了8考察站,位居第三,英國在南極有5個考察站。不難發現,這些國家都是對南極提出過領土要求的國家。
此前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楊惠根在接受國內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根據《世界南極礦物資源管理條約》的規定,各國在南極可開發時能夠享受的資源份額將由其對南極科考事業的貢獻程度來決定。因此,高舉科考大旗,在南極站住腳、扎下根是必然的選擇。楊惠根說:“值得慶幸的是,我國雖然對南極的科考開發起步較晚,但是在20年的迅猛發展中,我國在南極問題上的聲音已經從無到有,由弱變強!
從極地考察大國變為強國
中國從1984年開展南極科學考察、進入南極條約體系,到現在只有短短23年。
1984年至1990年,中國在南極建立了長城站和中山站,并取得了南極條約協商國地位,爭得了中國對南極事務的合法權益,在國際南極科考領域邁出了第一步。
1991年至1995年,中國初步實現了由建站為主向科學考察為主的轉變。
1996年至2000年,中國實施了“南極洲對全球變化的反饋和響應”為重大科學研究目標的計劃,提升了在南極科學研究中的地位和影響。
2000年至2005年,中國極地考察事業形成了“一船”(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三站”(南極長城站、中山站、北極黃河站)、“一中心”(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業務支撐體系和科研平臺,這段時期的科考將中國與先進南極考察國家之間的差距縮短到零距離。
目前,包括第24次南極科考在內,中國正在實施“中國極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設項目”,將極大地提升中國極地科學考察高新科技的支撐體系、實驗手段和研究能力。
極地考察辦公室駐智利代表處負責人李果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采訪時總結道:“我們與一些發達的老牌南極考察國家還有不少的差距,不過經過了20多年的努力,特別是近5年來,能力大有提高,有了新的目標,相比世界前列,還需努力快跑。”(張建松、韓軒)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