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中國唯一從事極地破冰航行的科考船“雪龍號”,從上海出發開赴南極,執行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記者了解到,此次南極考察,是自1984年中國首次南極考察以來,考察隊員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昨日下午,就讀者關心的幾個問題,本報(注:揚子晚報)記者電話連線采訪了江蘇老鄉——“雪龍號”前任船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袁紹宏先生。
籌備建設第三個科考站
據袁紹宏介紹,和以往歷次南極科考相比,此次南極考察除了隊員多、規模大的特點之外,另外還有一個“最”,就是任務最重——本次考察將執行37項科考項目和10項后勤保障改造項目。
其中,17名考察隊員將再次前往海拔4000多米的南極冰蓋最高點,探索冰蓋演化規律,并完成繪制南極內陸冰蓋地形圖等任務。更關鍵的是,他們還將在這一地區建立首個天文觀測站,從而為建立我國第三個南極考察站做好選址工作。同時,作為2007“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的核心計劃,此次科考還將啟動由國內外極地研究專家共同參與的“PANDA”計劃。
記者了解到,此次科考將創下多個“第一”:首次在南極內陸地區進行地震觀測、首次進行光學天文的實驗觀測等。科學家們將進行打鉆,鉆取約3200米深度的冰蓋完整冰芯,查看冰穹A地區是否存在超過150年的古老冰體。
“雪龍號”要跨越“四關”
“雪龍號”是我國第三代科學考察船,也是我國目前惟一能在極地冰區進行破冰航行的科學考察運輸船。袁紹宏是這條船的前任船長,他1965年出生在江蘇姜堰,早在“雪龍號”組建水手班子時就擔任船上的大副。在這條167米長的破冰船上,他摸爬滾打了將近十個年頭。
袁紹宏有過10次赴南北極考察的經歷,曾10次穿越南大洋暴風區“咆哮西風帶”。所謂西風帶是指南緯45~60度之間,太平洋與印度洋相連的一段寬闊洋面,因變化無常風大浪高,素有“鬼門關”之稱。“但它環繞南極大陸,‘雪龍號’來去必經,這是此次科考需克服的難關之一。”
“第二道難關是南極地區復雜的航行條件”袁紹宏介紹,南極洋面浮冰、海水混雜,加上惡劣的氣候,如何選擇航行路線非常重要;此外,南極的大陸架結構非常奇特,不像其他洲的大陸架都是由淺入深的,南極靠海面的下面就是深水,船沒辦法拋錨,因此卸載貨物時難度巨大,在這個環節上,國外不少科考船都曾出過事。
“最后一個難點便是時間緊”,袁紹宏介紹,南極的夏季很短,冬季來臨后,南極呈現極夜氣候,海面凍結成冰,航行難度更大,因此科考隊員都得爭分奪秒,在規定的時間內,將擬訂的科考任務完成。
三分之一是江蘇老鄉
盡管困難重重,但袁紹宏還是表示:“自己最震撼、最危險、最親切的東西都留在了南極。”
在第15次南極考察返程時,“雪龍號”在西風帶遇到了兩個氣旋的前后夾擊。當時,前面的一個氣旋突然被高氣壓頂住,迅速擴展幾千海里,瞬間就將“雪龍號”吞噬進去。站在11層樓高的駕駛臺,袁紹宏眼前除了海水什么都看不見,他完全憑著豐富的經驗,不斷地喊著口令,沉著、有力地指揮舵手修正航向。這次險情歷時三天三夜,袁紹宏一直堅守在駕駛臺,當“雪龍號”終于沖出氣旋的包圍時,他整個人累得癱倒在地,被兩個船員攙扶著走下駕駛臺。
“雖然這樣,但南極還是令人向往。”袁紹宏說。據其介紹,同他一樣向往南極的江蘇人不少:大副、江蘇泰興人;電工,江蘇興化人;輪機,江蘇宜興人;整個“雪龍號”的40多名船員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都來自江蘇。(記者 谷岳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