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4日電 11月12日,中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從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啟程,乘坐改裝一新的“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奔赴南極,執行中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據中國海洋局網站消息,此次中國南極科學考察計劃完成37項科學考察和10項后勤保障工作,科考有四大看點。
據悉,中國第24次南極考察隊由188名隊員組成,是自1984年中國首次南極考察以來人員最多的一次考察。部分隊員乘坐經過現代化改裝后的“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前往南極,執行2007年-2008年度的科學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務,預計于2008年4月回到上海,總計航行27697海里。
考察隊將圍繞中國南極內陸站建設選址、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計劃項目、極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設現場實施這三大主線,完成37項科學考察和10項后勤保障工作。本次考察也是第四次國際極地年(IPY)中國行動計劃的首航。
在科學考察方面,中國第24次南極考察重點是實施國際極地年(IPY)中國行動計劃現場考察計劃,兼顧常規觀測任務。計劃執行科學考察任務37項,其中在長城站將開展長城站區生態環境演變研究、法爾茲半島生物多樣性調查、生態環境監測等7項科考項目,中山站將開展極地機器人系統現場考察與應用研究、埃默里冰架東緣地質考察、中山站海-冰-氣相互作用觀測等15項科考項目,南大洋將開展南大洋碳循環與氣候變化研究、南大洋普里茲灣-南印度洋斷面的古水團與冰蓋演化記錄等15項科考項目。
在后勤保障方面,計劃實施工程項目10項,其中長城站6項,中山站4項。長城站是今年改造重點,將本著第1年重點建設,第2年基本完成、交付使用的原則,建設科研辦公樓、綜合活動中心、廢物處理棟等。中山站將重點保證國際極地年內陸考察計劃,完成車庫建設和其他建筑的基礎建設以及物資、燃油補給,拆除科研棟,完成鴛鴦群島新建碼頭三期建設。
四大看點:
一、17勇士再探冰穹A
24次南極考察隊將派出以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孫波為首的17名南極內陸考察隊隊員,第二次登頂冰穹A開展冰川、天文、地質、大氣和空間物理學考察,為南極內陸度夏科學考察站的建設進行選址與環境評估工作,同時執行國際極地年核心計劃“熊貓”計劃。在世界上首次繪制出南極冰穹A地區45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1∶50000地形圖、首次在南極內陸地區進行地震觀測、在南極地區首次進行光學天文的實驗觀測等一系列具有開創意義的壯舉,都將在此次科考中完成。
冰穹A地區是南極冰蓋最高點,這里還最是有可能找到120萬年古老冰芯的地點。冰芯直接記錄著遠古時代的大氣組成,蘊藏著珍貴的古氣候和古環境信息。此次考察科考人員還將采用穿透力超過3500米的冰雷達開展探測,明確冰穹A地區是否存在超過120萬年的古老冰芯體,為以后鉆取古老冰芯體提供科學依據。
二、極地機器人系統現場考察與應用研究
南極地區環境惡劣,海冰潮汐縫、冰蓋裂隙、冰雪低溫以及狂風暴雪等使得科考作業環境具有高危險性和局限性,限制了科考的進一步縱深發展。引入高技術裝備創新科考手段,為更深層次的極地科考尋找新的突破點已成為迫切需求。此次實驗的極地科考冰雪面移動和低空飛行機器人是聚焦國際前沿的創新性研究項目,已被列入國家“863”計劃課題。
科考人員將在到達中山站后,在“進步一站”附近開展現場實驗,檢驗冰雪移動機器人、低空飛行機器人對極地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工作能力等,通過現場實驗和研究,驗證機器人系統的關鍵技術,采集科學觀測數據,為后繼的該機器人系統實用樣機投入使用奠定基礎。
三、兩站基礎設施建設改造
根據極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設項目安排,兩站將更新改造一些原有設施。其中長城站將在本次隊度夏考察期間完成科研棟、綜合活動中心、鍋爐房、廢物處理棟、室外工程等建筑基礎、鋼結構、墻板安裝任務。中山站將拆除原科研棟和完成綜合棟等11個單體建筑的基礎工程,同時力爭完成新車庫的鋼結構部分等工程。
兩站建設為“交鑰匙工程”,將由專業化施工隊伍實施機械化施工。
四、長城站衛星通信建設
該項目由中國通信建設總公司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39研究所承擔。長城站衛星通信工程項目,將以衛星加國際光纜組網連接的方式,解決上海極地研究中心和中國南極長城站之間的通信瓶頸問題。建成后,可實現位于上海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與南極長城站之間的IP通話、電視(文件傳輸)和高速數據傳輸,方便上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與南極長城站的通訊聯絡,使之實現質的飛躍,極大地提高我國極地考察通訊支撐能力。
第24次南極考察“雪龍”船航行線路
上海——濟州島(韓國)——弗里曼特爾港(澳大利亞)——中國南極中山站——中國南極長城站——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中國南極長城站——中國南極中山站——弗里曼特爾港(澳大利亞)——香港——濟州島(韓國)——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