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赴河南省伊川縣采訪時被對方以“防假記者”為由阻撓,并發生采訪器材被搶、記者被毆致傷事件。新聞出版總署表示,對新聞采訪及輿論監督,既應防止假記者渾水摸魚,更應正確對待真正依法進行的新聞采訪活動,決不允許以“防假”為借口阻撓輿論監督。(昨日《中國青年報》)
阻撓輿論監督行為,一旦套上“防假記者”的外衣,立刻變得十分巧妙。事實上,有些企業有時候是沒有能力、也未必真心分辨記者真假,而是把“防假記者”當成最好的拒絕采訪的借口:所謂“防假記者”,目的就是為了“拒真記者”。
不可否認,假記者們不少是以采訪之名行敲詐勒索之實,是應該加以取締的。但這背后還有一個更重要更真實的問題,不少地方為何成了假記者的天堂?那是因為這些地方本身尚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尚不完全是一片凈土。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比起記者身份的真假,敲詐勒索及其背后的違法事實更重要。因為在我們這樣的開放時代,“人人都是記者,個個都有真相”,記者身份不僅屬于記者,也屬于所有執著追求真相的人們。這個意義上,直接打擊新聞采訪過程中的敲詐勒索行為,應該比單純打擊假記者更有意義。
蒼蠅不叮無縫蛋,假記者泛濫恰恰意味著完善新聞監督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因為真正守法遵規的企業真記者尚且不怕,假記者自然更不會有可乘之機。如果盲目地為打擊假記者而打擊假記者,“防假記者”就可能成為阻撓輿論監督的新借口,假記者也未必打得絕。(舒圣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