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新館萬人坑的一側,12000多名遇難同胞名錄被刻在墻上,供后人紀念。朱成山館長表示,名錄還會擴充,被俘殺害的9萬士兵的名字,將有望刻在墻上。
幸存者每年哭墻祭奠家人
昨日上午,紀念館剛開放,被稱為“哭墻”的遇難同胞名錄前,鋪了不少鮮花,都是后人來紀念先祖的。
“哭墻上有六個人的名字跟我有關系。”李淑芬是400多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中的一位。1937年時,15歲的她一家5口住在船板巷20號,父親開了一家絲巾店。南京淪陷后,因害怕日本兵獸行,李淑芬與姐姐、妹妹隨親屬分別逃走,她在南京郊區躲了十天,回家后才知道已家破人亡。
“我看到整條巷子都給燒了。”李淑芬揉了一下眼睛,她留在家中的母親與嬸嬸被日軍奸殺,父親被嚇死,逃到難民營的妹妹也被殺死。“日本人欠我們家四條人命啊,這個鐵的事實他們一定要承認。”“我后來的丈夫也是南京人,他父母也是在南京大屠殺中被殺害的。”李淑芬每年紀念日都會到哭墻來紀念先人。
哭墻內含本民族特點
像李淑芬這樣來紀念親人的還有很多。朱成山館長稱,他曾看到一位老人端著小板凳站在哭墻前,摩挲著一個名字,哭了一個上午。后來才知道,老人的丈夫死在南京大屠殺中,一直沒有找到尸體,這里的名字成了她惟一能寄托哀思的地方。
朱館長稱,他參觀過廣島、以色列的哭墻,這對紀念館的建設有一些啟發。“我們的意義與他們是不同的,我們有本民族的特點在里面。而且這個哭墻不是我們叫的,我們叫遇難者名錄,是老百姓叫他哭墻,是紀念先人的地方。”
哭墻將向西延展至萬人坑
“最早只有三千人的名字,是為了象征三十萬人。”朱成山說,現在的哭墻上有12000多個名字,還有2000多個名字等待著刻上去。哭墻現在已刻滿,打算向西再延展,一直到萬人坑。
“空間是足夠的,我們會把征集遇難者的名錄當作一個專門的課題來研究。”朱成山說,他們現在正在與臺灣史學界聯系,研究當年國軍的建制,希望能找到被俘的9萬國軍的名字。“殺被俘的士兵與殺平民一樣,都是違反國際法,如果能找到他們的名字,也要都刻在墻上。” (特派記者徐春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