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11日電 《香港商報》1月11日發表題為《中國須警外媒捧殺》的文章說,歲末年初,“中國話題”成為世界輿論關注的焦點。與以往不同的是,西方媒體摒棄了從前“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的論調,轉而對中國近年來的發展與參與國際事務的表現大加贊賞。專家分析,當中國日漸壯大時,西方媒體對中國的評論還會繼續變化,既反映出西方社會對于中國崛起的擔心,又預示著其中國政策將不斷更新。對于中國來說,所要做的是專注于自身發展,以平常心面對外界褒貶,對國際社會的關注,不應過度敏感。
文章原文摘錄如下:
歲末年初,幾乎所有的國際主流媒體在展望2008年時都將眼光聚焦在了中國。2007年12月22日,美國《新聞周刊》國際版主編扎卡里亞在名為“中國2008”的年終特刊中指出:“2008年是中國的。美國是時候制定長遠的對華政策了。”此后不久,經常在美外交決策層內傳閱的重量級刊物《外交》雜志也在2008年1、2月合刊號上專門論述中國。“中國的崛起無疑是21世紀上演的偉大戲劇之一。中國非凡的經濟增長和積極的外交已經改變了東亞,而且在未來幾十年,中國的實力和影響力將有更大的增長。”而法新社在其年終特稿《中國處處呈現崛起跡像》中認為,“奧運會將給北京的經濟和政治帶來一個全新突破,將成為中國躋身世界經濟強國的一個跳板,幾年來中國已經做好準備,迎接這一巨大國際考驗的到來。”法國《世界報》1月4日發表的題為“如果沒有中國,我們該怎么辦”的文章指出,對世界經濟來說,中國是一種恩惠,“中國經濟取得的重大成就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活力”。英國《獨立報》1月1日頭版以“2008:超級大國的誕生”為題,全面分析了中國過去一年來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上取得的成就,也對中國在2008年的表現進行了積極樂觀的預測。在亞洲各國關于2008的預測中,中國也是一個重點。韓國《中央日報》策劃的新年中國特別報道在引言中說:“中國崛起是2008年的話題,以2008年為起點,地球村將以中國為中心運轉。”日本《讀賣新聞》1月1日社論提出:“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的地位發生動搖,多極化世界的趨勢,越發明顯。另外,中國保持著驚人的經濟增長。幾年內將趕超日本成為世界第2的經濟大國。同時軍事實力也不斷擴大,遲早在軍事方面成為能夠與美國抗衡的一“極”。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瀋丁立等學者認為,中國的持續快速發展令西方既驚訝,又不太服氣,這給媒體抒發見解提供了太多的理由。瀋丁力對記者說,從最近西方媒體針對中國的報道看,頗有“百花齊放”的多元傾向,情緒化色彩有所減少,更多的是把中國的發展作為一種客觀現實予以評估。
“中國既富有又貧窮,這在現代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中國的脆弱直接與它的驚人崛起相連。”美國《新聞周刊》少見地用“脆弱”這個詞形容起中國來。瀋丁力認為,從這些語言表達中可以看出,相比于過去“黃禍”等詞語,顯示出西方社會審視中國的視角變得更為中性、多元和復雜。表明西方在觀察中國時已基本擺脫了過去“非黑即白”的簡單思維,趨向于站在更理性的角度看待中國發展,對中國的描述也更深刻、更豐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時殷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海外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可以看出,在經過仔細觀察后,世界對中國的看法產生了改變,更趨于客觀地看待中國。在華盛頓中國論壇社社長陳有為看來,西方對中國的年終評論有幾點與往年不同。“一是擔心中國超越西方;二是回避中國成就的背景原因;三是少談‘中國威脅’,探討如何對策。這反映出決策者和輿論界對中國迅速崛起的不安。他們看到形勢不可遏制,但又捉摸不定究竟該以何種手段來應付中國的崛起。”
專家指出,事實上,盡管近年來外界對于中國的論調不斷變化,持續不斷并更為集中,中國民眾卻已不像從前那樣過分在意“外界到底在說什么了”。
2007年底,法國社會研究所在對德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英國和美國開展的一項民意調查后表示,超過80%的歐洲民眾認為中國已經是除美國外的“二號強國”了。
與之相對應的是,調查公布后不久,中國某著名網站針對該話題進行網上調查,投票結果呈現“一邊倒”,約八成網友把票投給“反方”———中國還不是世界強國。有意思的是,“歐洲民調認為中國是第二強國”這一消息,在國際媒體并沒有被廣泛報道。而在中國,也沒有引起民眾的高度關注與太大的激動。有學者認為,事實證明,中國人并沒有因“第二強國”而沾沾自喜,這和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人可以說不”的聲浪大異其趣。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時殷弘教授表示,“別人怎樣評說我們,那是別人的事情,但對正在經歷迅速發展而又從未有過大國體驗的國人來說,重要的是要保持一種‘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精神,面對各種各樣的評價做好應有的心理準備,既不怕‘棒殺’,也不因‘捧殺’而盲目樂觀,必須以一種冷靜、客觀的心態來準確把握國際輿論的走向。中國到底是什么樣的?是外國人看得清楚,還是中國人更清楚?”他說。
在時殷弘教授看來,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作用越來越大,西方對中國的關注越來越多,一方面使得西方對中國崛起的恐懼情緒越來越厲害。另一方面,無論其動機如何,他們最終會把中國看得更清楚、更深入,也就可以看到中國其實并沒有那么強大。時殷弘說,中國最多只能算是“單項冠軍”或“跛足巨人”。他解釋說,從國土面積和人口上看,中國毫無疑問是個大國。中國的GDP總量、外貿總額、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政治地位也表明了中國是一個強國。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依然很大。在硬實力方面,中國的軍事力量還相當有限;從軟實力上看,中國還處于相對較低的發展階段,諸如兩極分化等問題的確很多且很嚴重,這也是目前從政府到民眾都在討論的話題。此外,與美國、歐盟、俄羅斯相比,中國在一些領域所發揮的國際影響還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盡管中國的GDP總量在世界排名靠前,但人均GDP還遠遠落后于其它世界強國。“因此,中國是一個‘打折’的強國,一個局部強國,還不是一個完整的、全面的強國。”時殷弘說。
中國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認為,“對于西方輿論的贊美,我們不必妄自菲薄,因為中國的發展是實實在在,有目共睹的。”不可否認,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國力日漸強大,自然是振奮士氣的好事。不過,外界如此高看中國經濟,多少也讓人有些警惕,是否在捧殺中國經濟呢?
“外電炒作中國崛起已經不是什么新鮮話題了,在年終階段外國媒體對此進行盤點也屬正常。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發展如此迅速的大國,中國的一舉一動不可能不引起世界的關注。”外交學院副院長秦亞青教授表示。他認為,中國本身的國際形像塑造還不夠完善,外界對中國的定位也還不清楚,眼下還未找到清晰完整的應對中國的戰略。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西方對中國的看法經歷了三次大的變化。面對蘇聯東歐巨變,來自西方的“中國崩潰論”甚囂塵上。之后,隨著中國穩定發展,特別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的巍然屹立,西方輿論開始大談“中國威脅論”,從政治、經濟、金融、環境以及發展模式等各方面分析中國崛起可能對西方利益構成的沖擊。近年來,當中國的崛起越來越成為事實,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積極、建設性作用日益突出時,西方國家開始更多談論的則是“中國責任論”。
“出現各種看似矛盾的有關中國的論調也屬正常。在中國今后的發展過程中,這樣的論調肯定會越來越多,中國要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秦亞青指出,“在歐美強國看來,中國的崛起無疑會沖擊現有的國際秩序,他們肯定會抱著防范的心態來看待中國的發展。如今,有的國家將中國崛起看作是機會,有的看作是威脅,有的則完全是出于炒作、捧殺的目的。隨著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對中國的熱捧會越來越多,無論別國抱以什么目的,中國都要以平常心態面對。中國所要做的就是專注于自身的發展,對國際社會的關注,不應過度敏感。”(顧安安)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