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許西收費站建在連接太原市、晉中市兩地的太榆路上。1993年,山西省政府明確該收費站性質為“收費還貸”,收費期限“暫定為二年”。然而,時至今日,這個建成不久就成了明顯不符合國家要求的“違規站”,卻依然繼續收費運營。從2000年至今,山西省政協委員八年內提交了五次提案,要求撤掉這個違規收費站,但至今仍沒能撤掉。這一現象在今年的政協山西省十屆一次會議上再次引起關注。
5次提案,卻撤不掉一個違規的公路收費站,筆者既對這位省政協委員的“堅持不懈”表示敬佩,更為這個違規收費站這些年來“不屈不撓”的生命力折服。這其中折射出的收費站背后的利益鏈,超乎尋常。這也說明,打破一個既有利益的現狀與格局,是多么的艱難。
5次提案撤不掉違規收費站的沉重,不由得讓我們想起這樣一組統計數字:全世界收費公路14萬公里,其中10萬公里在中國,占70%。交通部規定40公里設一收費站,而有些地方政府規定,高等級公路每20公里甚至更短路程就可設1個收費站。收費公路還衍生出一系列腐敗問題。轉讓、收費,一系列的暗箱操作,直接導致收費公路大量成為地方政府和一些利益集團謀利的工具。(見2007年8月6日《中國經濟周刊》)
正如報道中所說,近年來,許西收費站不僅成了行車人的痛,更成為太原、晉中經濟發展的“腸梗阻”。鐵的事實再一次證明,具有公益屬性的公共產品一旦被利益裹挾,進而形成壟斷,那么,其對公共利益的殺傷力就相當驚人。一些收費公路就在事實上淪為這種“壟斷”產品。
這些違規收費站對于國家社會和經濟的強力挫傷,可想而知。作為現代經濟系統中最基本的基礎實施,“公路”這一公共產品的“價格”上升或下降,會發生“乘數效應”。公路使用成本越低,越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社會經濟系統的運行成本,這也是與“要想富,先修路”的諺語相吻合的。有識之士早就指出,遍布全國設卡收費的高價公路,已成為影響我國經濟協調發展的最大“攔路虎”,并大聲疾呼,應盡快恢復公路作為公共產品的本來面目。
“5次提案撤不掉一個違規收費站”的現實,是一個警示。遏制其背后的利益沖動,以非凡的勇氣和刮骨療毒的膽魄,來撤掉這些違規收費站,摘掉“70%的收費公路在中國”的帽子,已刻不容緩。(石子硯)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