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下午,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華建敏作“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 中新社發 任晨鳴 攝
|
3月11日下午,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華建敏作“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 中新社發 任晨鳴 攝
|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一日電 題:國務院機構改革的“三從四得五利”
中新社記者 吳慶才
中國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今天在人民大會堂揭開神秘面紗。與歷次改革相比,調整變動十五個機構,撤消四個正部級機構,組建五個新機構,是其表層不同之處;細讀方案,可發現本次機構改革涉及的范圍之廣、層次之深、力度之大為歷次之最,其特點可概括為:三從四得五利。
——從揚湯止沸到釜底抽薪
以往的機構改革多屬數量增減的“外延型”改革,難脫“膨脹—精簡—再膨脹”的循環。是次改革轉向“內涵型”改革,由歷次修補舊體制的“揚湯止沸”階段,走向轉變職能、理順關系的“釜底抽薪”階段,將精簡機構與法治政府、簡政放權、轉變職能、民主治理、公共服務、社會管理、改善民生等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中國政府治道變革的新潮流。
——從“無限政府”到“有限政府”
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華建敏在說明改革方案時坦承,雖多次改革,“目前有些方面仍然權力過于集中,且缺乏有效監督和制約,濫用職權、以權謀私、貪污腐敗等現象仍然存在。”政府的無限權力曾成為步入市場經濟時代的一個障礙,本次方案首次明確提出,將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互相制約又互相協調的要求推進改革。這就要求由“無限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轉型。
——從行政民主到政治民主
機構改革后,可以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公民和社會組織在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中的作用。本次改革方案還首次明確提出,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貫穿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
要達到上述“三從”,還需有“四得”:說得明,改得穩,推得動,想得開。
機構職能說得明——宏觀的歸宏觀的,微觀的管微觀的。例如發改委將集中精力抓好宏觀調控,衛生部則明確需承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組織查處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責任。方案中還指出,堅持一件事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避免職能交叉重疊、政出多門。
循序漸進改得穩——方案指出,改革要堅持積極穩妥的方針,既充分利用當前各方面的有利條件,又充分考慮到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潛在風險,循序漸進,不畢其功于一役,有的可適當過渡,有的可在集中改革后根據情況的變化適當調整,做到長遠目標與階段性目標相結合、整體設計與分步實施相結合。
自上而下推得動——方案中提出的目標是,到二0二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表明并不認為這次改革可以徹底解決問題而一勞永逸。方案提出的改革措施,目標明確,自上而下,由易到難,穩扎穩打。對于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并不急于求成,方案要求除中央原則要求上下對口外,地方政府可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不設時間表。
舍得之間想得開——本次改革除國務院調整變動十五個機構,撤消四個正部級機構,牽涉多方利益,走得出走不出,想得開想不開,放得下放不下,舍得舍不得……不過都是一念之間。可以想見改革壓力之大,阻力之大。這就要求涉及的部委舍得之間想得開,一切從大局出發,“解放思想、銳意進取,不斷深化改革”。
綜觀本次改革,還有“五利”:最大的特點是利于改善民生——組建交通運輸部有助解決“出行難”,組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有助解決“就業難”,組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助解決“住房難”,整合后的衛生部有助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和食品安全問題,件件關乎民生,條條呼應民眾訴求;另外“四利”分別是:利于轉變政府職能,利于理順部門關系,利于提高辦事效率,利于節約行政成本。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