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產生了新一屆中央政府,溫家寶連任國務院總理。3月19日,新一屆國務院召開第1次常務會議,開始全面履行職責。
今年是新一屆中央政府開局之年,政治經濟社會等等方面的重大任務紛至沓來。哪些當務之急最值得關注?半月談記者就此進行了評述。
物價調控:保障群眾生活水平的重要支點
一個對大多數普通百姓來說顯得陌生的經濟術語“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近年來迅速“躥紅”,牽動各方神經。去年CPI漲幅連續7個月超過6%、全年上升4.8%。
“在眾多問題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物價問題。”3月18日上午,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坦言,“物價上漲過快,給群眾生活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困難。”政府將2008年物價漲幅控制目標設在4.8%左右,這是最近5年來我國年度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調控目標的新高。面對歷史罕見的冰雪災害等不利因素,總理感慨:“說句老實話,實現這一目標是不容易的。”
增加有效供給、抑制不合理需求“雙管齊下”;大力發展生產,特別是糧食、食用植物油、肉類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緊缺商品生產,嚴格控制工業用糧和糧食出口,等等,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九條具體對策,這是我國應對“高物價”、嚴控價格總水平過快上漲的基本策略。
隨著各項政策措施進一步落實,市場價格不合理上漲的情況將有所減少。但另一方面,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仍在上漲、國內需求旺盛、企業生產成本增加、個別商品供求矛盾緩解需要一個過程、去年漲價滯后影響較大。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們既要認識到穩定價格的復雜性和艱巨性,認識到價格機制的改革和完善是一個長期過程,保持清醒頭腦,也要充分看到穩定價格的有利條件,增強做好工作的信心。”
大部制改革:提高政府效能的新突破點
3月15日,出席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表決通過了備受關注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新設部門5個,減少正部級機構4個。改革開放以來的第六輪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由此拉開序幕。
此次國務院機構改革一是調整職能,二是調整職責:轉變政府職能,合理配置宏觀調控部門職能,調整和完善行業管理機構,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部門;針對職責交叉、權責脫節問題,明確界定部門分工和權限,理順部門職責關系,健全部門間的協調配合機制。
全國人大代表普遍認為,這次改革將在推動政府職能轉變、解決政府“缺位”“越位”等問題上邁出實質性步伐。海外輿論認為,此次機構改革是“近10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將有助于中國政府更好地應對能源問題、加強環保以及推進金融改革。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這次機構改革還有更深一層意義,即以政府改革帶動經濟體制、社會體制改革,進而啟動政治體制改革。
機構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提出,“要冷靜地看待大部制改革”:在執政黨的機構設置方面,如何與政府的大部制進行對接,不重復、重疊?兩會結束之后,大部制改革是一步到位,還是逐步改革?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認真思考。
節能減排:扭轉被動局面的歷史性“拐點”
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總量減少10%。這是兩項約束性的指標。2006年全國沒能完成年初確定的節能減排目標,完成總體目標的難度陡然增大。
“十一五”已經過了2/5,要完成預定計劃,必須在剩下的時間里削減7%左右的污染物,任務相當艱巨,形勢非常嚴峻。其難點主要在于,經濟增長速度依然偏快,產業結構重型化格局沒有改變,企業主動淘汰落后產能和放慢高耗能、高排放產品生產的動力不足,污染治理設施建設依然滯后。
2008年是實行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的第一年。去年11月,國務院發布了節能減排考核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對各省級人民政府和千家重點耗能企業進行節能評價考核,實行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節能減排評價考核結果將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并交干部主管部門和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作為政府領導班子綜合考核評價、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的重要依據。
溫家寶總理鄭重指出:“‘十一五’規劃提出這兩個約束性指標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不能改變,必須堅定不移地去實現。”甘肅省省長徐守盛、山東省省長姜大明等地方領導紛紛表態,完不成節能減排指標任務就辭職!新政的實施和地方的重視讓人們看到了希望,“十一五”節能減排的目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住房保障:改善居民住房格局的重要著力點
“要抓緊建立住房保障體系。要堅定不移地推進住房改革和建設,讓人民群眾安居樂業。”今年兩會上,“住房保障”被高調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統計資料表明,全國約1000萬戶城市低收入家庭需要納入住房保障體系,他們的人均建筑面積不足10平方米。
對于平民百姓而言,“安得廣廈千萬間”?溫家寶總理列出了今年要采取的四項措施:一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廉租住房建設,增加房源供給,加強經濟適用住房的建設和管理。二要增加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應,通過多種途徑幫助中等收入家庭解決住房問題。三要綜合運用稅收、信貸、土地等手段,抑制不合理需求,防止房價過快上漲。四要加強市場監管,嚴格房地產企業市場準入和退出條件。
下一步關鍵是如何把這些好政策落到實處,不走樣、不變形。一些代表、委員建議,為了防止各地住房保障政策“懸空”,要加強對地方政府落實住房保障工作的監督,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的監督作用,同時加強人大的監督力量,將住房保障工作納入地方政府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對住房保障工作不力或者失職瀆職者追究責任。
“醫改”出臺:深化改革服務民生的焦點
“去年以來,國務院組織力量研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問題,已經制定一個初步方案,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改革的基本目標是: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段話,為新一輪“醫改”揭開了神秘“面紗”的一角。總理發出的“讓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莊嚴承諾、中央安排560億元支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大手筆”,都表明了政府推進“醫改”的巨大決心。
早在2006年8月,國務院就成立了由國家發改委、衛生部牽頭,16個部門參加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部際協調工作小組。一年多來,工作小組經過深入的調研、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反復研究論證形成了改革的總體方案。2008年是新方案試點的第一年,衛生部表示:“體制改革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各項衛生工作都要圍繞這個重點開展。”
“醫改”總體方案可概括為“一個目標”、“四大體系”、“八項支撐”。“一個目標”就是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四大體系”包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和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八項支撐”分別是:創新和健全管理、運行、投入、價格、監管體制機制、加強科技人才、信息、法律建設。一些當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也在方案中得到了回應。下一步將深化公立醫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加快建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以及完善醫藥價格形成機制等。
“醫改”作為公認的世界性難題,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現在還不是衛生部高調的時候,要做‘老黃牛’,還要準備挨社會10年至20年的批評。”3月7日衛生部部長陳竺在參加全國政協分組討論時的這番話表明,要對“醫改”之難有充分認識,作為系統工程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雖然已經破題,但還須不斷推進和完善。(周立民)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