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萌:現在多數的家屬會選擇把自己家里亡故的人是用保存骨灰的方式,或者是土葬骨灰這樣的方式,如果是用這樣的方式堅持下去,我們的空間,我們的土地還能不能夠提供應該有的這種供應?
竇玉沛:應該說我們作為公墓,特別是骨灰寄存的設施,保證供應這是沒問題的,但是因為我們殯葬改革的出發點是節約殯葬用地,所以說我們在這方面應該在占地的大小,我們都是有嚴格限制的,比如說我們規定埋葬骨灰的單人和雙人墓穴的,不能超過一平方米,埋葬遺體單人的不能超過四平方米,雙人的不能超過六平方米。另外骨灰寄存的這種設施,比如說骨灰樓、骨灰墻、骨灰塔,這個寄存量是非常大的,這個不會出現這方面的短缺。
李小萌:我聽到一篇媒體報導說,為了迎接第一個公眾假期的清明節,很多地方都組織了活動,這些組織的活動能起到怎么樣的作用,您聽到一些什么樣活動嗎?
王國華:我聽到一些,比方說我上個星期在湖北電視臺做了一個節目,也有幾家民政單位的、公墓單位的參加,有的是帶領高校的學生到烈士陵園去進行祭拜,甚至有的到紅十字會捐獻遺體的人進行祭拜,有的還是把外面的農民工組織起來,他雖然不能回家,他也有過清明的權利,向他的家鄉的方向鞠三躬,倒一杯清酒,這樣就給農民工一個歸屬感,心靈的一個歸屬感,我覺得這些形式非常好,而且這些形式做起來既很莊嚴,又不落俗套,又不走形式,滿足了一種心靈的需求。
李小萌:能不能避免這種組織起來的活動流于形式?
王國華:這個就是要討論的問題,實際上古代的清明節是豐富多彩的,我們由于五四運動以來,新文化運動以來,對有些東西一概地把它作為四舊都掃掉了,有些做法現在看來是要糾正,要回歸它,實際上這里頭就牽扯到一個文化的問題,這種民俗節日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凝結,這里頭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要想一個公眾活動,它不流于形式,三個要素,一個能夠極好地表達參與者的心愿、意愿,像我們政府把它作為公眾節日,我們竇部長為了這個節日,民政部做了很多工作,應該說民政部在這方面是做了一個,讓全國人民拍手稱快的一個工作。另外一個我覺得要有參與的意義,有些活動流于形式,大家都不樂意去參與,那個參與的意識就是組織者要賦予這個可參與的一種內容。第三個在形式上也不能太古板,要跟現在的活動能夠結合在一起。
竇玉沛:剛才王教授說了在祭掃這方面豐富多彩的活動,實際上我們也注意到,國家有關部門為了推進清明節回歸它原來的本意,是一個多元的節日,比如說文化部等單位,舉辦了中華經典誦讀,還有一些詩詞方面的創作比賽活動,還有的地方舉辦清明文藝晚會等等,我想可能今年因為是第一個法定假日,各方面都在推動清明節活動的豐富多彩,不能把它單純地變成了一個掃墓的節日。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