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顧問、黃河水利委員會教授級高工王涌泉,近日向記者介紹了其介入災害鏈早期研究的歷程,王涌泉表示,2008年海河和黃河確有可能發生較大洪水。目前,王涌泉已經就此情況做了上報。
黃河旱澇取決于大氣環流變化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水、旱災害頻繁,如何才能準確預測大洪水?現代水利科學和氣象科學事業的早期領導人李儀祉和竺可楨都非常關注這一問題。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因周總理交下的一項預報研究任務開始對這方面的問題進行研究。”王涌泉向記者介紹了自己介入災害鏈早期研究的情況。
“作為一個研究泥沙動力學的學者,我開始深入研究中國大河流域數百年來的水文資料,總結各種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的規律。”王涌泉向記者介紹,50年來他的一個主要發現就是:黃河總是有一段時間枯水期,然后就有一段時間豐水期。據史料記載,黃河的幾次大洪水前,都曾發生長時間的枯水。發生旱澇轉變的年份,也就是北半球歐亞大陸大氣環流發生改變的時候。當緯向型環流(沿地球緯圈走向運行的東西向的大氣環流)強盛時,從太平洋南部和印度洋來的經向型環流就很弱,黃河就枯水,反之則豐水。“大氣環流的變化有一定規律,和太陽活動關系密不可分。”
雨區已接近黃河和海河流域
根據觀測資料,王涌泉發現黃河流域曾發生較大洪水的1933年,其太陽活動狀況與2008年較像。而2007年秋季到冬季,長江以南地區嚴重干旱,這個副熱帶高壓的形勢以及大氣環流條件,很像1933年。2007年8月,朝鮮已經出現大水災,其實朝鮮1962年就出現過這樣的情況,結果1963年、1964年中國就發生了海河、黃河大水。“這三條都讓我們警惕。而2003年、2007年淮河已經兩次出現大洪水,雨區已經很接近黃河和海河流域。所以,2008年海河和黃河確有可能發生較大洪水。現在對于北方的洪水,我們已經修建了許多水庫,小洪水可以攔蓄起來,但萬一發生較大的洪災,水庫裝不住了,就會很傷腦筋。”目前,王涌泉已經就此情況做了上報。
成功預測我國兩次特大洪災
1997年緬甸北部發生群震后,身為國內水文界老專家和日地水文學創建人的王涌泉,根據洪水歷史規律和1997年秋后印度洋海溫增高及非洲東南部頻發暴雨洪水,而且逐漸逼近中國的先兆事實,于1998年1月預測當年7至8月長江流域中下游將出現特大洪水,結果1998年大洪水如期而至。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Mw9.3級特大地震發生后,2005年3月,王涌泉向國家領導人反映,“蘇門答臘特大地震后,珠江可能發生大洪水”。當年6月,珠江流域果然出現了大洪水。這兩次預測,是當代國內外水文界的經典案例。(郭翔鶴)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