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后重建中長期考驗已經開始。激情與勇氣不可消退,智慧與理性尤需精進
離國難肇始之日已經整整四周。
遇難者帶來的傷痛還在撫平,幸存者的生活仍要繼續。傾力救援之后,地震災區面臨安置與重建的“持久戰”。沒有那么氣壯山河,但更為艱苦卓絕。善后、救治、防疫、次生災害、心理輔導、過渡安置、生產恢復、維護穩定、重建規劃……中長期的如潮考驗已經開始,惟有迎難而上。較之當初,目前和未來所需的激情與勇氣不可消退,智慧與理性尤需精進。
防疫仍面臨挑戰
到目前為止,地震災后的傳染病疫情平穩,局部災區出現腹瀉、上呼吸道感染增多現象,也有被無主犬咬傷增多情況的報告,但沒有發生重大、烈性傳染病疫情。
衛生部日前表示,按目前災區傳染病的防控力度,防止災區發生大規模傳染病流行的把握比較大,但隨著夏季的來臨,傳染病的挑戰將會不斷出現,仍需嚴陣以待。
衛生部有關人士指出,災區不是我國業已證實的鼠疫疫源地,發生鼠疫流行的風險低。災區可能發生流行和重點控制的疾病主要是當地既往已經存在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經水和食物傳播的腸道傳染病,如痢疾、傷寒等;二是經蚊蟲叮咬的傳染病,如瘧疾、登革熱等;三是因人群聚集、居住擁擠造成的接觸傳播和呼吸道傳播疾病,如麻疹、百日咳等。
在災區救援的防疫專家也認為衛生防疫工作仍面臨巨大挑戰。除氣候炎熱外,受災群眾生活條件變化,一線救援人員連續奮戰,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臨時安置點居住人口密度大、設施相對簡陋;災區當地疫情網絡直報系統受損嚴重等問題,也加大了防疫的難度。當前特別需要防止個別病例擴散造成疫情。
專家提出,在災后公共衛生應對方面,主要的經驗是建立有效統合、協調各方救災防病力量的強有力的應急指揮以及順暢的信息溝通體系與機制。及時建立敏感的傳染病監測和暴發預警系統。著力做好受災群眾特別是集中安置受災群眾的飲水、食品和安置點的環境衛生,盡快恢復正常的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等。我國此次地震后建立的“基于手機短信的傳染病癥狀直報系統”,是災后傳染病應急監測手段的一個創新。
據悉,衛生部門還將繼續采取多項措施落實衛生防疫,如對災區兒童實施群體性預防接種,在飲用水源不合格的安置點特別安排調配消防車輛運送合格飲用水等。許多防疫專家還建議廣泛發動群眾參與防疫。
全程協調安置房修建
對那些在簡易帳篷中企盼永久性住房的受災群眾而言,及時、宜居的過渡安置房是他們更切近的等待。
接到中央下達的過渡安置房任務后,各省區市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緊急部署,積極組織生產,全力以赴支援抗震救災工作。在此過程中,一些地方出現了原材料短缺、價格上漲、運輸困難等新問題。
多家承擔安置房生產任務的廠家對本刊介紹,作為安置房主要原材料之一的彩鋼卷價格由震前的每噸七八千元上漲到九千多元甚至一萬余元。泡沫等原材料價格也在跟漲。在我國最大的彩鋼夾芯板生產基地之一的江蘇吳江汾湖經濟開發區,曾出現彩鋼卷斷貨停工的情況。
此外,從成都到災區運輸不夠暢通,有些重災區道路還沒有完全打通,也制約了援建進度。
一些地方有關部門和企業建議,目前災區重建任務繁重,需要大量的活動板房、水泥、鋼材等建筑材料,政府應以安置房生產產業鏈為線索,上溯各相關產業、企業,實行全流程扶持、監管,打通供貨鏈;建立包括建材、食品、藥品等在內的緊要物資監管機制,制定原材料儲備、調運和價格管控的具體措施,確保災區重建物資不出現短缺,價格平穩有序。
安置房的后續使用也值得預先考慮。盡管安置房一般只作兩三年過渡棲身之用,但質量合格的安置房使用壽命大大超過這一周期。有災區干部群眾反映,用苯板建造的安置房每平方米造價500元左右,每套20平方米,僅使用3年就扔掉,“浪費很大”。
綿陽市有官員表示,對占用部分農田的活動板房兩三年后的去向要作充分考慮,對拆除和再使用時將出現的困難要未雨繆綢。他建議加快農民新居規劃,縮短周期盡快完成永久性住房的建設。
對此,遼寧省建委副主任王忠國建議,對大部分可以回到原住地居住的受災群眾,可根據各自意愿,允許他們在過渡性簡易安置住房和貨幣補償兩種方式間自由選擇,這樣,一方面許多受災群眾可以用貨幣補償資金盡早建設永久性住房,另一方面,又可降低安置房的援建運輸成本。
還有群眾建議,除采用目前正加緊生產的彩鋼板活動房外,還可考慮通過改建退役集裝箱的方式來解決。
重建尊重少數民族特殊性
此次地震的重災區有許多是羌族、藏族少數民族地區。西南民族大學日前組織30余名專家學者,對民族地區災后重建問題進行專題研討,他們認為,有關部門應充分考慮民族地區在區位地理、生態環境、經濟狀況和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制訂區別于一般區域的重建規劃。
由于此次地震對這些民族地區造成了毀滅性破壞,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修復式重建的可操作性差,而且很可能會遭遇二次災害。因此,專家建議,受受災群眾族地區的重建宜按照重構式重建為主、修建式重建為輔的原則進行。
處于汶川縣城的阿壩師范專科學校是受災民族地區惟一的高等院校,對其重建備受各方重視。專家稱,從教育布局和培育少數民族人才的角度看,在阿壩州內選址重建比遷出重建好,這不僅符合黨的民族政策和保護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有利于阿壩州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在重建阿壩師專時,還可以結合當地發展農牧業和旅游業的需要,加強相關職業技術教育建設。
對少數民族尤其是羌族歷史文化進行保護是災后重建的一個重要任務。西南民族大學專家認為,文物古跡有較強的地域性,一般應采取就地修復保護的原則,對不宜就地修復的文物古跡可異地選址重建;在村鎮重建中,應征求少數民族居民的意見,保留民族傳統的建筑風貌和文化;可在當地中小學設置介紹羌族歷史文化的課程或課程內容;利用當地文化館的力量收集、整理、出版羌族歷史文化資料;建立羌族歷史文化博物館,等等。
維護災區社會穩定
災區當地公安機關分析,隨著災后重建的日漸展開,災區治安形勢將趨于復雜。目前,維護災區社會穩定,主要力量集中在幾個方面,一是清理監督救災物資分配,避免出現個別工作人員挪用、侵占救災物資現象;二是及時發現、澄清一些不實傳言、謠言,減少社會恐慌;三是對堰塞湖等次生災害形成的安全隱患,透明信息,公布預案,以減輕對群眾生活的影響,等等。
在當前階段,群眾普遍關心的是死亡人員家屬如何補償,自己的房建在哪里、建多大,政府補助多少,后期有什么扶持政策,各地標準是否一樣等一系列重建中的具體問題。當前的一個焦點,是在災區特別是集中安置點,對一些地方的不同補償標準,需要及時統籌協調。此外,地方政府還需要更積極地回應群眾訴求,進一步加強對救災物資的管理。
在維護社會治安的手段上,災區相關部門建議,既要加強防范打擊,又寬嚴相濟,講究執法、執勤的方式方法;并與政府配合,做好處置突發事件的各項準備工作。
在專門的治安渠道之外,加強災區尤其是集中安置點的組織管理和自我管理,也是維護穩定的重要措施。如成都溫江區在災區群眾安置點建立的臨時黨支部,武侯區“愛心家園”安置點成立的“家庭委員會”,都成為受災群眾主心骨。
北京師范大學公共政策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張秀蘭教授表示,受災群眾普遍失去原有的社會支持網絡,災后重建社區問題極為重要。她建議在受災群眾安置點建立以黨組織為核心的社區重建自治共同體。
提前規劃“移民后”問題
記者在一線采訪受災群眾,他們許多人的愿望,是“最想要個工作”。
綿竹地方官員對本刊記者表示,地震使許多群眾家園被毀,尤其是很多農村已不適合人居,必須遷出,但遷入地沒有土地,村民的長久生計需要研究解決。他們建議,政府一方面通過多種渠道籌集工作崗位,一方面通過短期、長期培訓讓他們掌握基礎就業技能,為下一步的安置奠定基礎。他們提出,這些遷出受災群眾的政策可參照我國的移民政策予以對待。
據本刊了解,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將部分受災群眾安置到東部沿海發達省份。本刊記者在長三角地區調研發現,此前當地接納三峽移民過程中的一些經驗,值得未來災區群眾異地安置借鑒,應提前研究“移民后”問題,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沖突。
在上海、浙江一些移民安置點,當地除為移民解決最基本的住房、土地等問題外,還積極引導移民就業。但許多移民由于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勞動技能等問題,仍面臨許多困難。上海崇明縣有關部門調查發現,落戶后移民的困難主要有經濟壓力大、生產不適應、語言不通、生活不適應等幾大問題。
一些基層干部表示,在解決了土地、住房等基本問題后,就業、培訓、子女教育等“移民后”問題是保證移民平穩安定的關鍵因素。對此次地震的受災群眾安置,相關部門應提前規劃。
首先,要采取多種渠道對移民進行勞動技能、技術培訓,幫助他們創造非農就業機會,做到“穩得住、能致富”。其次,安置政策應與安置試點同步,及早明確后期政策。另外,目前對外遷移民的扶持政策多集中在兩年過渡期,過渡期后的政策也需國家加快制定明確。
鑒于此次地震受災群眾人數遠遠超出三峽移民,中國移民史研究專家、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葛劍雄表示,在尚不具備大規模成功移民的條件下,不宜采取政府組織大規模移民的方式,否則可能引發群眾心理不穩,不利于災后重建和群眾消除心理創傷。
他建議,可以通過就業、求學、投親等途徑,推進異地安置,以自愿為主,多渠道遷移部分受災群眾。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