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發生的八級汶川地震是一場巨大災難。此次地震不僅在震中區附近造成災難性的破壞,而且在四川省和鄰近省市造成大范圍破壞,其影響甚至波及到全國絕大部分地區乃至境外,是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大陸發生的破壞性最為嚴重的地震。
這次地震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發生的?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破壞力呢?地震是如何導致房屋倒塌的?為什么在同一個區域內,有的房屋沒有損壞,有的房屋卻完全坍塌呢?權威地震專家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對這些公眾非常希望了解的問題進行了一一解答。
此次地震最高烈度幾乎達到極限
“地震通常分為三大類,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構造地震。火山地震主要發生在火山活動期,陷落地震主要是由地球局部的坍塌引起的。前兩類震級小、破壞小,引起大破壞的地震主要是構造地震。”四川省地震局研究員錢洪教授告訴記者,這次汶川地震正是屬于構造地震。“構造地震是由于地殼的構造運動使巖石發生變形,從而聚集了大量的引力,當聚集的引力超過巖石的破裂強度的時候,巖石就突然破裂,引起震動,并且傳到地面上來,導致地震。”
據介紹,地殼深處巖石發生破裂產生地震的地方就稱為震源,地震發生的源頭以垂直方向投影到地面上來的點則稱為震中。5月12日發生地震的震中差不多就位于汶川縣的映秀鎮。“震級和烈度是描述地震非常重要的兩個物理參數。震級就是反映地震波的能量,也就是地震釋放能量的大小。烈度反映地震對地面產生的影響和破壞程度的大小。”錢洪解釋說,“隨著地震離開震中區的距離不同,它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離震中區近,影響就大,離震中區遠,影響就減輕。所以,一個地震有一個震級,但是有不同的烈度。”
結合四川中北部地區地質構造,錢洪對汶川大地震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他認為這是一次逆沖右旋型地震。“本次地震是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顯著特點是震源淺,大概是十公里左右,震級高達八級,烈度最高達到十一度。這就造成有感范圍大,東到上海,南到臺灣。”錢洪用不同大小的石頭掉到靜止水面能產生的波浪來舉例說,“大的石頭自由落體到湖面后,產生波峰波谷之間高差就更大,波浪傳的距離也遠得多。這就是我們說的為什么,地震強度大就傳得遠的原因。 ”
烈度大是造成震害嚴重主因
“這次地震的極震區烈度達到了十一度,我們的烈度表里面總共分了十二度。”防災科技學院院長薄景山教授告訴記者,汶川地震的最大烈度幾乎已經接近極限,他本人也還沒看見過十二度的地震,“在烈度表里只用了山河改觀這句話來描述,烈度大、震動強是造成此次汶川地震震害嚴重的主要原因。”
“這次地震震害比較重的地方基本上是沿著龍門山中央斷裂帶,破裂的長度至少是兩百公里以上。地震波在傳播的過程中會逐漸削減,所以靠近斷裂帶的地方受到的影響越大,破壞越嚴重。”薄景山表示,“破裂長,則釋放出的能量就特別大,按照計算地震能量的公式,此次地震的能量相當于一千顆廣島爆炸的原子彈。”
薄景山指出,嚴重的次生災害也是此次地震震害嚴重的一個原因。川北特殊的地質條件引發了大量的山體滑坡,好多的建筑物包括橋梁就是被滑下來的各類山體埋掉或砸毀了。
工程地質條件是破壞差異主因
“為什么在同一個地區,有些房子倒塌了,有些房子沒有倒塌呢?原因很復雜,和幾個因素有關系,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場地條件,我們說的場地條件指的是地下工程地質條件,比如說基巖的起伏是什么樣的,第四紀土層分布是什么樣的。”薄景山教授告訴記者,“這次我們在野外現場調查的時候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從龍門山山前的成都平原到龍門山山里面的這個部分,基巖的分布比較復雜,上面沉積的松散層也不均勻。”
薄景山教授認為,工程地質條件是造成這種破壞差異的主因,“不同的場地條件造成地震波放大或減弱,因此在低烈度區也有高烈度的現象,造成房屋倒塌或嚴重破壞。而在高烈度區也有低烈度現象,房屋未倒塌或嚴重破壞,這就是同一區域內不同建筑受損情況不同的主要原因。”
“一般來說,基巖在震動的時候,基巖要把能量傳給上面的介質叫土層,地震波在土層的傳播跟在基巖的傳播完全是另外一種方式,土一般對地震波有放大的作用,而且地形越復雜,那地震波傳來后會形成反射和折射,會加劇放大的效果。”薄景山表示,“在世界地震工程史上,像這么大范圍的破壞不是很多,還有很多新的問題值得研究,特別是場地這一塊兒。 ”
房屋損壞不同原因非常復雜
在災區,樓房損壞的形態是不一樣的,有整體垮塌,有部分松動,地震是通過什么方式來破壞地面建筑物的呢? “這個破壞很復雜,通常有三種情況。如果地處震源附近,當地震波來了之后房屋會上下震動,感覺是在顛,這就是縱波。如果離震源比較遠,房屋會水平方向地左右搖擺,這次在成都和綿陽的城區就是這樣感覺。”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馬寶民研究員解釋說,“還有一種是房屋在地震波作用下左右扭,原因有兩個,一是本來地震波本身就是扭著來的。二是地震波雖然是水平傳過來,但由于地面的土不一樣,傳播速度有快有慢,所以房屋就會扭。這樣就造成有的只掉了一個角,有的就整體垮塌,有的則蹲下來。房屋損壞就是地震波不同的運動方式,造成不一樣的破壞形式。”
“相隔很近的兩幢房屋,有的受損重,有的受損輕。這個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非常復雜。”馬寶民表示,一是場地土對地震波的反應不一樣,地基在基巖、土層是有差別的,比如都江堰這么一塊大的地方,這片房屋和那片房屋差異很大;二是地震波是波浪性傳遞的,碰到峰頂受到的破壞就大,碰到谷底受到的破壞就小,還有這次地震爆發是三組強烈震動,橫波、縱波各自傳播速度也不一樣,如果兩個峰頂重合出現,破壞更大;第三每個房屋根據自身形體、尺寸、質量、承受等有各自的自振頻率,如果跟地震波傳播的自振頻率相同,就會有共振效果,這很危險;第四跟房屋的朝向、方位也有關系,地震波傳播方向對不同朝向的房屋所造成的破壞情況不同。東西走向房屋在朝向南的隔墻出現向西傾斜的張裂縫,南北走向房屋在東西朝向的墻體或走道護欄發生向東倒塌;五是跟建筑形狀,方的、長的還是異型的有關;六是跟房屋的建筑結構有關,是磚混還是框架,如果是現澆鑄的,抵御地震能力就比較強;七是房屋的修建年代,做沒做抗震設防;八是看結構設計本身,有些房屋在設計時相對多留了點富余度,節點構造方面注意了,就能增強抵御能力;九是跟施工質量有關系;十是各次地震都有它一定的特性,唐山地震是高房屋倒得多,但這次汶川地震一些低層房屋倒的比較多,不少比較高的水塔、煙囪都沒有倒塌,說明各次地震都有各自特性,導致房屋損毀的情況有差異。
中國一直在不斷提高設防標準
眾所周知,建筑的設防等級和其抵御地震災難的能力有著直接的關系。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陳正祥教授告訴記者,建筑設防等級是和經濟發展分不開的,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就一直非常重視對地震災害的預防。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我國的抗震設防標準也一直在逐步提高。
據介紹,1966年邢臺地震后我國出了第一部抗震規范,只有三十頁。唐山地震后又出了1978年版本的規范。改革開放后出了1989年版本規范,并明確了抗震設防目標,提出“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指導思想,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之后,又出了2000年版本規范,達到三百多頁,內容在不斷完善。
這次汶川地震發生后,嚴格執行抗震規范的很多房屋經受住了考驗,但也有一些達到標準的房屋倒塌。“本次地震是建國以來,震級最大,影響最廣的特大地震,實際烈度遠高于房屋抗震設防標準。”陳正祥表示,“這次重災區的房屋建筑的抗震設防烈度為七度以內,按相應抗震設防烈度進行抗震設防的房屋難以抵御特大地震烈度高達九到十一度的破壞,出現倒塌在所難免。”
災區重建已經開始,需要要修建大量的房屋。陳正祥提醒,“希望買了新房屋的人,或者給老房屋搞裝修要千萬注意,不能為了氣派而打掉隔墻,有些甚至打掉承重墻,破壞了圈梁,是非常危險的。還要請開發商注意,盡量避免薄弱環節出現,作為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更要加強監管和復查。” (記者代朗)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