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眼光聚集在災區活動板房建設上的時候,另一種災后重建的重要方式也正在我市各個重災區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在原有的宅基地上,在原有的耕地邊,一間間由農村居民自行修建的安置房已成片建成。
記者昨日調查發現,部分需要過渡安置的受災群眾本著不等不靠、積極自救的原則,在領取2000元的一次性補助后,紛紛投入到自建過渡房的勞作中;而這些造價低廉、功能較全的自建房,也能為政府節省一大筆建設資金。
村民講述
利用廢墟中的材料省了不少錢
講述人:彭州通濟鎮橋樓村王忠貴
一排排木制房屋整齊有序地排列著,小賣部、衛生間一應俱全……這是昨日下午,記者在彭州通濟鎮橋樓村3組看到的情景。這就是橋樓村3組村民自己集中修建的一個安置點,一共安置了23戶居民。
腳踩著黃色的地磚,記者走進了村民王忠貴的家中,沙發、電視柜、彩電等一應俱全,56歲的王忠貴正悠閑地坐在沙發上喝茶。記者注意到,這間60平方米的房屋用木板、彩條布隔成了兩室一廳,外加一個廚房。
王忠貴一家共有5口人。“我的兒子、媳婦長期在外打工,一般都是我和老伴、女兒在家,所以這套大房子容納我們三個人綽綽有余了。”王忠貴說,他家的自建房6月5日開始搭建的,房梁、木門都是從原來房屋的廢墟中刨出來的,地磚、水泥則是新買的。“利用原來的材料省了不少錢,加上政府要給我們2000元的住房補助,修建這樣一個木制房屋不會花太多的成本。”
自建房就在宅基地原址上
講述人:正忙著搭建自建房的劉樹興
“這里就是我原來房子的宅基地。”橋樓村3組最后一戶開始搭建自建房的劉樹興一邊和著水泥,一邊對記者說道。5天前,就在這個位置,他用廢墟上找出的木料、紅磚開始搭房,駐守在此的濟南軍區某部官兵也幫著他們老兩口搭梁、蓋石棉瓦,預計明天就能建好。“祖祖輩輩都住在這里,能不搬走是最好的。”劉樹興說,自己的幾畝耕地就在附近,每天仍然能去干活,和以前的生活方式也沒什么不同。
市建委統計
約15萬戶受災群眾選擇自建
記者從一份《彭州市災后重建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自建過渡安置房的實施意見》上看到,村民自建房選址上要避開自然災害及次生災害影響的地段,優先選擇靠近原有居住區和可利用公共設施較多的地段,換言之,就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盡量建在原宅基地和耕地邊。橋樓村黨支部書記劉增保說,全村612戶受災群眾中,有近400戶選擇了入住活動板房,剩下200多戶全部選擇自建。“兄弟省市的援建不可能包一輩子,還是要多靠自己才行。”
記者昨日還從市建委了解到,通過受災群眾簽字蓋印確認,我市共有約15萬戶受災群眾選擇了自建安置房,目前已建成97143套。市建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充分發揮受災群眾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因地制宜地自建能確保過冬、使用年限在1到3年的安置房,是災后重建中另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
業內人士算賬
比板房便宜,每套可省1萬多
記者經過連日來在我市各地震重災區的調查走訪,發現由本地和外省市援建的活動板房價格不低,援建單位付出了不小的開支。昨日,一位建筑行業業內人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成都各過渡性安置點選擇的板房大多為泡沫扣板結構和鋼筋框架結構兩種,援建單位從生產地運輸到建設完成,每套板房的成本價都在1萬5到2萬元不等。而受災群眾如果選擇領取每戶2000元的一次性補助,用于自建房屋,不但可享受原址重建和建筑面積等方面的政策優惠,每套房屋還能為政府省下1萬多元的資金負擔,這些資金可用于其它形式的災后重建。
記者 胡錦楓 實習生 胡莉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