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30日,胡錦濤同志在抗震救災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優秀共產黨員代表座談會上將這次抗震救災所體現的精神概括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這是對近兩個月來抗震救災實踐中所體現的中華民族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的最新概括、科學闡述和準確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為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和道德規范,是一個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傳統、思想情感等等的綜合反映。中華民族精神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民族精神在現當代中國歷史進程中得到新的發揚,注入了新的內容。比如,民主革命時期就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就有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擊冰雪災害精神等等。而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不僅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我們黨革命精神的集中體現與高度升華,而且為這一精神寶庫增添了新的豐富的時代內涵。
抗震救災精神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在當代中國的集中體現和新的發展,比較抗震救災精神和十年前的98抗洪精神(當時的概括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于勝利),我們就會發現,同樣是24個字,但內容有了新的拓展,內涵更加豐富。其中“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是共有的,中間的八個字和98抗洪精神的后十六個字意思大體一致,而“以人為本,尊重科學”則是新的發展,新的亮點,使之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是抗震救災精神的核心內容。
以人為本是我們黨的執政理念,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也是抗震救災的基本理念。在抗震救災中處處體現了以人為本,生命至上,對人的關愛,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具體表現為:
其一,把搶救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讓我再救一個”。“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救人是第一位的,一分一秒都不能耽擱”,所有這些都體現了尊重人的生命權、生存權是抗震救災的最高宗旨,生命至上,人的生命高于一切,是黨、政府和老百姓的共同價值觀。其二,設立國家哀悼日,2008年5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第一次為普通公民而降,以國家的名義給予死者最高的尊嚴。其三,堰塞湖導流排險,下游群眾的疏散轉移,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其四,體現以人為本,確保災區群眾有飯吃,有干凈水喝,有住處,有病能就醫。其五,確保大災無大疫,切實做好災區衛生防疫、消毒、飲水和食品安全。其六,在抗震救災中重視心理救助、心理疏導與人文關懷,形成了以心理咨詢專業人員為主體、廣大志愿者共同參與的心理救助隊伍,把物質家園的重建與精神家園的重建結合起來。
尊重科學,是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的又一個顯著特點和新亮點,具體體現在:一是決策的時機性,地震發生后,胡錦濤總書記立即作出批示,當晚即召開政治局常委會,作出全面部署。震后幾個小時,溫家寶總理就出現在災區第一線,直接指揮抗震救災。二是統籌的科學性,抗震救災需要統籌兼顧,需要各個方面的配合協調,這就包括中央與地方,包括解放軍、武警、公安、消防,包括衛生、醫療以及志愿者等方方面面,既要統一指揮,精心部署,又要同心協力,互相協作。三是信息的公開性,政府在第一時間公布災情,災情發布及時、公開、透明,得到了海外輿論的廣泛好評。四是救災手段的科學性,諸如航空遙感飛機、搜救犬、生命探測儀、“北斗一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活動醫院等等。五是專家工作的重要性,地震發生后國務院在第一時間成立涉及地震、衛生、防疫、水利、地質等多學科的專家委員會,作為決策咨詢機構,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水利專家做了唐家山堰塞湖1/3、1/2和全部潰壩三種預案,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六是法制的規范性,6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把恢復重建納入法制軌道。6月8日此條例公布實施。7月1日又公布了《國務院關于支持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見》,使抗震救災工作進一步規范化。
(作者郭建寧 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