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一日,中國第三次北極科考隊乘坐“雪龍”號科考船,從上海浦東外高橋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專用碼頭出發,開展為期七十五天的北極科學考察任務。出征科考隊員共有一百一十三人,包括來自美國、韓國、日本、芬蘭、法國等國的十一名極地研究人員。 中新社發 陸張 攝
|
七月十一日,中國第三次北極科考隊乘坐“雪龍”號科考船,從上海浦東外高橋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專用碼頭出發,開展為期七十五天的北極科學考察任務。出征科考隊員共有一百一十三人,包括來自美國、韓國、日本、芬蘭、法國等國的十一名極地研究人員。 中新社發 陸張 攝
|
新聞緣起
7月11日,科考隊員們登上“雪龍”號。當日,“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從上海浦東外高橋的極地科考基地碼頭啟程前往北極,將展開為期75天的第三次北極科考。此次出征北極是我國北極科考史上規模最大、耗資最多的一次。科考將主要針對北極氣候變化對我國氣候變化的影響、北冰洋獨特的生物資源和基因資源、北極地質和地球物理等展開研究。(據新華網)
7月11日,“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從上海浦東外高橋的極地科考基地碼頭啟程前往北極,展開為期75天的第三次北極科考。此次出征北極是我國北極科考史上規模最大、耗資最多的一次。此次科考的規模有多大?耗資有多少?此次科考與前兩次相比有啥不同?此次北極科考用上了哪些高科技武器?將完成哪些科研任務?……
今天,中國第三次北極科學考察領隊、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袁紹宏和中國第三次北極科學考察首席科學家、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長張海生就讀者關注的問題給予答疑,為讀者介紹我國第三次北極科考的情況。
此次北極科考的規模有多大?
袁紹宏說:“此次中國北極考察是中國極地年行動的一個重要的步驟,從去年2007年開始,中國實行了‘極地年’。在國際極地年2007年、2008年這兩年當中,中國與世界相關國家提及了很多科考計劃。這次我們北極考察也是中國以及國際IPY計劃行動的組成部分,這次北極科考從人員上講,整個考察隊有121人,其中科考隊員是60人,其中國內科學家一共是49位,合作的6個國家的國外科學家有11位。所涉及的相關研究單位覆蓋全國12家,這些單位都是長期進行相關極地研究的重要研究部門,包括中質院、大學、研究所等等這些。因此這次考察隊的組成可以說是規模最大的、考察項目最豐富的、覆蓋項目最全面的一次考察。”
此次北極科考要完成哪些任務?
這次北極考察7月11日從上海起航,9月25日返回上海,考察整個時間是75天。考察主要分三個航段,第一個航段,從上海港起航以后到白令海,經過白令海作業區;然后從白令海再進入北冰洋作業區;第三個航段從北冰洋作業區工作完了以后,再從北冰洋作業區返回上海港。
張海生介紹說:“我們這次考察的主要科學目標有兩個,因為這是第三次北極科學考察了,從1999年開始到2003年再到今年已經是第三次北極考察了,從次數上講并不是很多,時間間隔將近有快十年的時間了,所以我們這次第一個目標就是要在前面兩次考察基礎上面進一步深刻認識北極環境快速的變化,包括它的生態環境和氣候效應。第二個目標就是北極的快速變化對我們國家氣候環境以及經濟社會的影響具體都有哪些,圍繞這個目標我們的內容還是比較多的,當然我們的重點還是圍繞北極地區的環境特點,比如海冰、海洋過程、海冰氣的相互作用,專業里面涉及到物理海洋學、生物化學包括生態、大氣等這些方面綜合性的研究。”
此次北極科考與前兩次相比有啥不一樣?
袁紹宏說:“第一次中國人的北極考察是探路。之前,我們的科學家在北極方面的研究都是限于和外國進行合作或者是乘坐其他國家的考察船到達這個區域,所以第一次北極考察為我們后來的科考戰略提供了一些有力的數據和資料;第二次北極考察屬于全方位的、綜合的北極考察,因為當時我們可能受到裝備保障水平以及投入于保障資金以及能力的限制;而第三次北極科考是建立在一個比較成熟和完善的保障體系上,同時是一個比較成熟和完善的科學考察目標上面的,我們有嚴密的組織和詳細的科學目標而搭成的一支考察隊,這支考察隊的考察意義會比前兩次或者比以前取得更加豐富的、我們所關注的資料,而且對這些資料的后續分析以及所產生的成果我相信會產生很重要的影響。
此次北極科考攜帶了哪些高科技儀器?
作為國內唯一一艘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號可謂中國極地科考事業的“見證者”。如今的“雪龍”號無論是在科技含量還是內部裝潢上,都堪稱“國際領先水平”。
通訊導航系統是船的“眼睛”。經過改造,“雪龍”號的通訊導航設備全部更新,摒棄了原有的指南針指引航向,采取激光路徑指引航行。改造后的“雪龍”號將成為世界上第一艘配有“寬帶全球區域網絡”(BGAN)系統的科考船。這種移動通訊系統可以實現每秒鐘512K比特的上網速率。這與改造前“雪龍”號上的海事衛星每秒鐘9600比特的上網速率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此前要想從“雪龍”號上發送一張照片回國,往往需要傳輸兩至三個小時,如今這個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此外,改造后的“雪龍”號還安裝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機艙自動化控制系統,可以實現無人值班,船舶的主機、副機、鍋爐及相關輔助設備全部可以在駕駛室內進行控制。耗資1億多元的升級改造,使“雪龍”號的內部布局更為合理,可以為科學家提供更為便利舒適的工作、生活環境。科考隊員笑言:“如果說老‘雪龍’號的設施水平可以達到兩星或三星級,那么新‘雪龍’號的設施就相當于四星到五星級。”
船上的海洋科學考察設備也全部升級換代,采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表面海水采集分析系統,這一系統應用在船上在我國還屬首次,在國際上也只有美國等極少數國家使用。
張海生說:“第三次北極考察的條件非常好,在技術手段上面我們利用高科技的一些手段,像水下機器人LV我們前兩次也有,但是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也開展了海洋過程的其他手段,比如我們的一些冰浮標,這個冰浮標是我們國家863項目里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手段,這是一個自動的數據接收和發送的一套系統,包括深水潛標和淺水潛標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有效的利用,包括我們在建站上面也利用一些手段。”
張海生表示:“我們這次科考使用的設備,即使面對世界最高水平,也并不遜色多少,而且很多都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造’。”
科考隊員在雪龍船上怎樣生活?
袁紹宏介紹,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從事極地保障工作十多年了,也積累了很多這方面的經驗,在伙食保障方面,根據考察隊長期在海上生活的特點,也積累了一些方面的食品,有些方面也進行了專門的攻關。基本上可以保障所有考察隊員的營養,可能口味會差一些,甚至蔬菜水果會略微少一些,但是從營養方面、從保健方面我們會充分體現到對他們身體的關心。
至于考察隊的文娛生活方面,考察隊出去也是一個小的團隊,我們會有考察隊的局域網,局域網里面除了信息搜集公共平臺以外我們還有一個讓大家發表各種想法、談談各種思想的BBS,這樣的BBS網站開通的話我想對隊員的交流應該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們雪龍船經過改造后現在也有了比較完善的像籃球場、乒乓球場以及游泳池、桑拿、健身房等等這些設備,像洗衣房等都具備了很完善的設施,我們現在所具有的多功能的學習報告廳以及我們現在所具有的兩個餐廳都能進行一些卡拉OK等文娛比賽的相關活動,當然,整個活動也要靠整個考察隊的組織和隊員的參加,我也相信我們考察隊除了會帶來豐富的科考成果以外也會在生活上更加豐富多彩的。
另外我們也會成立一個北極大學,在整個科考期間由我們首席科學家任北極大學校長,我們會組織所有專家以及各個學科的專家,和所有的考察隊員、保障人員設課,從各個專業角度來介紹本專業的情況和最新的發展,也通過這次考察使他們能夠全方位地感受到、學習到整個基地科研、保障等方面的最新發展情況。
所以我想這次考察對于每一個考察隊員來講除了有各自的考察任務之外也可以通過這次北極考察真正成為一個極地人,真正了解極地知識和極地相關事物、法律知識的全面的極地考察人員。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