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6日電 美國《僑報》7月16日發表中國時評文章《民調有益于政改 》說,中共中央組織部這次將民調運用于政治生活,的確是個歷史性的進步。輿論期待它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調查,而應有問責的功能,民調反映出的民意,應及時轉化成為民眾看得見的效果,而不是流于形式。
文章摘錄如下:
中國的千年古訓說:“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中共中央組織部負責人日前透露,將委托國家統計局從今年起在全國31個省市區和中央國家機構展開黨籍官員滿意度民意調查,作為選拔官員的參考。這種自上而下、覆蓋全黨的民意調查,自中共執政以來還是首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在西方,民調功能非常重要。無論是新總統上臺還是新政策出爐,決策者總要先問計于民,公眾的一言一語堆積出的百分比,往往能決定官員去留或制度的存廢。官與民在現代政治架構中的互動配合,充公體現了權力源自于民、服務于民的本質。
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已有越來越多的媒體和民間機構開始重視民調,以此考察經濟運行狀況、項目推廣進度抑或產品市場前景——這些民調涉及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中組部這次將民調運用于政治生活,的確是個歷史性的進步。
盡管任何一項制度設計都不容易,但具體的操作和落實將更困難。
事實上,保障民調的公正、中立、透明的最好模式應是借助于第三方民間機構。此次由國家行政機構主辦民調,盡管中組部要求下屬各級機構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預民調正常進行,以確保統計獨立,但民眾能否客觀、真實地反映意見值得觀察。
這項針對官員滿意度的民調,當局將會對結果作出什么反應,則是另一個議題——輿論期待它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調查,而應有問責的功能,民調反映出的民意,應及時轉化成為民眾看得見的效果,而不是流于形式(比如推動改革官員選拔任用制度)。
安徽省前年就曾組織過一次“萬人評行風”活動,歷時半年、花費約20萬元人民幣、有50多萬民眾參與,聲勢甚為浩大。但據說因民調反映民眾對政府工作的不滿意率非常高,組織者擔心民調結果影響投資環境而未予公布。
在筆者看來,這樣的情形但愿不要出現在此次中組部請民眾給官員打分上。如果出發點不是為了反應最大可能的民意,如果落腳點不是為“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這樣的民調豈非一個更大的作秀?
無論如何,中國必須走政改之路,而民調將有益于推進政改。(鐘海之)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