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李金華 中新社發 張宇 攝
|
資料圖:李金華 中新社發 張宇 攝
|
2008年3月13日下午,李金華當選全國政協副主席;17日,全國人大決定劉家義為審計署審計長——這意味著李金華正式告別23載審計生涯。
從外表看,李金華有一張非常“中國”的臉:大大的眼睛,寬寬的鼻子,厚厚的嘴唇,走在學者之間,沒有人認為他是官員;走在官員中,也不至卓爾不群。但近年來,民眾卻一次次將潮水般的贊賞和支持毫不吝嗇地獻給了這位敢作敢為、性格鮮明的審計長,這些贊譽和支持的背后是他們對激濁揚清、根治腐敗的期待,是他們對建立一個新型法治國家的厚望。
鐵腕李金華:甘當“看門狗”
1943年,李金華出生在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拼茶鎮,他的童年是在兵荒馬亂中度過的。19歲的李金華考入中央財政金融學院金融系。來自農村的李金華,大學期間每月拿13.5元的助學金,進校時做的一件卡其布的短大衣,里子與面子互換多次,一直穿到參加工作。經歷過十幾塊錢掰著花的日子,李金華懂得“血汗錢”的含義。而在多年的審計工作中,他目光所及動輒就是數千億元的窟窿,有觸目驚心的痛。“審計就是對納稅人負責——納稅人交給財政部門的錢,怎么花得向納稅人有個交待。”李金華提出,“懲治腐敗也好,懲治官僚主義也好,最好的辦法就是公開透明,實行陽光政策,這是全世界都認同的看法”。
“審計就是國家財產的‘看門狗’。”在解釋審計的職能時,李金華喜歡用這么一個通俗而形象的說法,“這個話不是我發明的。德國的前審計長叫扎威爾伯格。我第一次見到他,他就跟我講,我們都是‘看門狗’,國家財政的‘看門狗’。簡單地講,就是說你要通過審計維護國家財政國家財產的安全和有效。”
1998年,審計署聯合財政部等8個部門清查糧食系統違規違紀問題,立案2268起,1302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
1999年6月26日,李金華向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做《關于1998年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審計情況》報告中稱,審計署通過對國務院53個部門和直屬單位的審計,發現43個部門擠占挪用財政資金31.24億元,平均每個部門7200多萬元。做完報告后,掌聲四起。全國人大新聞局的一位同志回憶說,“常委會上的報告引起這么大反響是極其罕見的。”
國家審計署的標志是中國審計的打頭兩個英文字母:一個C,一個A。據李金華說,當初設計的時候還有“眼睛”的意思,因為“審計是領導決策和民眾的眼睛”。但現在,它在很多人心中,卻像一道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柔情李金華:含淚領“雙獎”
2004年12月28日晚,被譽為“中國經濟界奧斯卡獎”的CCTV2004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中,李金華一個人贏得了兩座獎杯:2004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和年度人物大獎。
“我是代表8萬名審計干部來領這個獎的。”李金華說。中央電視臺將一段有關審計干部遭遇威脅、報復及如何忘我工作的錄像,播放給現場的觀眾。“我懂他們,我也理解他們,因為共同的事業能夠使人產生忍受一切的意境,我跟他們在一起,一直在一起!”李金華的聲音哽咽了,盡管這些事他早已知道,但還是忍不住熱淚盈眶。這突如其來的淚水讓全國觀眾都震驚無比:一個掀起全國“審計風暴”的人,剎那的柔腸竟然如此令人感慨。
審計干部生存在一個有無數潛規則暗暗支撐的社會生態環境里,他們的職責卻是要從內部敲碎那些注定與自己有千絲萬縷聯系的某些東西。面對工作中各種紛繁復雜的關系,李金華曾經說過一句很有哲理的話:“你把所有的人都得罪了,也就誰都不得罪了。”很多人擔心時任審計長的李金華最終會成為“孤家寡人”,可他依然無怨無悔。“我不怕孤立。如果要說孤立,這也是一種光榮的孤立,我不害怕。我每天一個人走路不擔心安全。”
每天早晨,李金華都步行50分鐘作為晨練。業余時間喜歡書法,愛打橋牌,最喜歡的電視劇是《天下糧倉》。李金華說:“《天下糧倉》有兩件事情對我刺激最大。一個是它的糧倉都是假的,各層倉表面看都是滿的,實際上下邊沒有糧食。第二個,就是米汝成。米汝成原來是管糧倉管糧食的。在他沒死以前,他是全國聞名的清官,小偷到他家里偷東西都沒偷著。但是米汝成死了以后呢,成為震驚全國的一個貪官。這使我想了一個問題,做假、偽裝,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審計這雙眼睛能不能看到這個假,能不能戳穿這個偽裝,對于審計部門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壓力。”
符號李金華:“放肆”說大話
“審計風暴”、“審計清單”曾是老百姓街談巷議茶余飯后的熱門話題。“李金華”3個字,更成為捍衛國家利益、忠實履行職責的代名詞。
2004年11月28日,走上母校中央財經大學“2004中國財經法律論壇”的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說,國家治理首先要明確政府在經濟生活中的責任,否則錯位、越位和不到位的情況就會不斷發生。過去20多年中,中國一直力行改革,做到政企分開,但在經濟生活中,市場規則受到一些挑戰。在搞宏觀調控的時候,為什么會出現船舵失靈?這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他們已經成為經濟發展失調的始作俑者。在這種情況下,市場以及其他一些手段是不起作用的”。
公眾不難發現,最近這些年,審計署審計監督的主要對象重點放在中央各部門,為什么這樣做?李金華解釋說,中央政府各部門不依法履行自己的職責或依法行政,就很難要求地方政府和企業去遵紀守法。嚴格執法、依法行政就是要維護法律尊嚴,讓國家中的每個個體都能得到同樣公平的待遇。從經濟角度講,嚴格執法就是要維護市場規律的有效性,防止破壞市場規律的行為出現。不怕得罪“國字頭部門”,這就是李金華。
李金華沒有神化自己和審計署可發揮的作用。審計清單可以年年出,但如果已發現的問題不能得到司法或監察部門配合徹查,如果產生問題的制度性因素不能及時消除,審計的價值和威懾力必然大打折扣。而這些,已超越李金華職能作為的范圍。因為它所引發的,是對整個財政資金調撥、使用決策過程以及所有涉及國有資產管理的制度性規范。職責如此之重,審計署縱有15個職能司、6個直屬事業單位、25個派出審計局和18個審計特派員辦事處,也會力難從心。
2008年3月“兩會”分組討論中,李金華提出,“把改革放在發改委不合適。本來發改委就是機構改革的龍頭,最需要改革的就是它,它去牽頭搞機構改革,這個怎么可能呢?”敢于“揭丑、亮短”的李金華說,建立中國特色與經濟相適應的行政體制,不是十年二十年也不是一代、兩代人能完成的。中央恐怕要考慮組織一些人深入研究體制改革到底怎么走,不光是政府要改,還要考慮到各個方面,黨的機構改革、政府的機構改革、事業單位的改革,社會中介組織、社會團體的改革等。“政府機關研究自己政府機關職能比較困難。比如說社科院,有些大學,要集中這樣一批專家,他們借鑒國際上和中國歷史上的經驗,設立三個五個、十個八個待選方案都行。這樣經過幾年研究,對中國改革有個整體設想。當然沒有十全十美的方案,只能作比較,這樣才逐步實施。規則很重要,沒一個總體規劃恐怕不行。”
“現在政府部門下屬事業單位多得很,兒子、孫子、重孫子,甚至重重孫子。一個部門有100多個,整個國家機關有2000多個,陣營非常強大。三五個人,掛個牌子,就收費。”對部委下屬單位中介組織亂收費,敢于較真、碰硬的李金華提出了批評,在場的政協委員們默默傾聽他的發言,感受到一種難能可貴的職責意識和對國家和人民事業的高度責任感。
“審計風暴”仍會繼續
對李金華的卸任,外界曾有一些擔憂,“審計風暴”的力度會不會減弱?李金華斬釘截鐵地說:“不會。可以肯定,我離開之后,審計風暴還會繼續下去。”李金華表示,現在審計已經形成了一種制度,一種監督政府行為,尤其是資金用途的制度。
李金華離開國家審計署了。他給中國的公共財政審計開了一個好頭,作出了一個好的表率,留下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制度和一支堪稱鐵軍的審計隊伍。幾年前,曾有記者問李金華“有沒有想過離任的時候,希望別人怎么樣來評價你”,他說:“70分。”這個分數雖比及格線高,但卻比優秀線低。看起來,他對自己23年的審計生涯僅僅是基本滿意。不過,中國民眾給他打的一定是個高分。
這次兩會期間,記者有幸多次與李金華面對面。當記者問到,審計署至今還不是對政府的外部獨立審計,需不需要改進?李金華坦言中國的審計在一些方面獨立性有缺陷,但同時表示也有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情況。“現在世界上審計部門隸屬于政府的為數不多。中國的審計部門恢復于上世紀80年代,那時按照憲法規定,審計署歸總理領導,對政府負責,但同時也對人大負責,向人大報告工作。這些年總的來看,由于我們政府強勢,因此在揭露問題、處理問題、特別是糾正問題方面還是很有成效的,所以世界上各國對我們的審計體制也給予了高度關注。”李金華娓娓道來。在記者眼里,他低調而隨和,總帶著微笑,說到高興時爽朗地大笑。
現在看來,李金華一時難以寫寫畫畫,發展自己的愛好。人們有理由相信,他在全國政協副主席的崗位上,將秉承一貫強硬的作風,繼續針砭時弊,推進我國民主政治建設進程。(摘編自《中華兒女》2008年7月刊)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