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30日電 據中國農業部網站消息,中國出現沙塵暴的塵源主要來自農田,而非沙漠。這是由中國農業大學承擔的“保護性耕作在防治農田風蝕和揚塵方面的作用研究”項目實驗表明的。實施保護性耕作與傳統耕作相比可以減少農田風蝕40%—70%,能有效減少來自農田的揚塵。
專家認為,該項目所研究的移動式風蝕風洞、“中農”集沙儀及成套的農田風蝕研究方法和設備,對進一步開展不同地區風蝕控制措施和體系研究有實際意義;項目獲得的有關保護性耕作防治農田風蝕和沙塵暴效果的定量化數據,對于評價農田管理技術對環境保護的作用及制訂相關的政策有重要參考價值;項目建立的保護性耕作防沙技術體系有利于我國北方地區以農業技術手段實現防風固沙、保持并增加農田的生產能力,有利于保證糧食安全和農民生活,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項目成果對我國北方干旱風沙區大規模實施保護性耕作,減輕沙塵危害,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重大實用價值。其中,以農用拖拉機為動力用于農田風蝕試驗的野外移動式風蝕風洞為國際首創。
據了解,保護性耕作技術是一項以減少風蝕、水蝕,保護生態環境和節本增收、改善農民生活為目標的先進農業耕作技術,其主要技術特征表現在秸稈殘茬覆蓋(即前茬作物收獲后,將收獲后的秸稈殘茬保留在地表作為覆蓋物)和免少耕。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可有效減少沙塵暴危害和土地沙漠化、減少沖入江河的泥沙,給社會帶來環境生態效益,保護性耕作的節本增產效果則可給農民帶來經濟實惠。該項目成果適用于我國北方16省大部分農田(包括一年一熟地區和一年兩熟地區),特別是干旱和風蝕嚴重地區。如果運用本項目的成果,干旱地區大面積小麥、莜麥保護性耕作產量比傳統耕作約提高8.6%—9.6%,節本和增產合計增加收入245—263元/公頃。
研究表明,保護性耕作技術減少農田揚塵、抑制沙塵暴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通過作物秸稈、殘茬覆蓋地表,可以降低地表風速;實行免少耕,減少地表土壤的擾動,可以改變鏵式犁翻耕或旋耕造成的土壤地表裸露、表土細碎、遇風起塵的狀態;以作物根茬固土,可以保護地表土少受大風的侵蝕;作物秸稈殘茬覆蓋和免少耕可以減少蒸發、截留雨雪,保持土壤濕潤,而濕潤的土壤則不易起塵;通過秸稈還田和免少耕,改善土壤物理性狀,改善團粒結構,大土粒不易被風刮走。
保護性耕作在防治農田風蝕與揚塵的同時,還可以有效減少來自農田的PM10排放量。PM10又稱胸部顆粒物,指可吸入顆粒物中能夠穿過咽喉進入人體肺部的氣管、支氣管區和肺泡的那部分顆粒物。大氣中PM10來源廣泛,且顆粒物形態各異、成分復雜,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實驗表明,保護性耕作與傳統耕作相比,PM10發生量可減少41%—77%,有利于城市大氣環境的保持。減少農田揚塵帶來的PM10的措施有:實行保護性耕作,利用秸稈覆蓋、根茬固土60%以上,可以減少PM10發生量;實行綠色覆蓋,有條件的地塊應盡量種植冬小麥等植物,春季田間有植物覆蓋,可減少農田揚塵。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