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國其他許多地方一樣,湖南常寧也曾經為“黑摩的”頭痛不已:下崗工人組成的“摩的”大軍,造成交通擁擠、事故攀升;全警動員整治“黑摩的”,卻導致暴力對抗;一邊是“黑摩的”司機頻繁上訪,一邊是執法交警心力交瘁。即便如此,“整治好幾年,花了五六百萬,無濟于事”。從今年7月,當地政府轉而推行公交免費政策,兩月之間,七成“黑摩的”便靜悄悄地退出了市場。(9月3日《新京報》)
破解“黑摩的”是許多城市共同的“難題”,它不是光靠嚴格執法所能解決的。這一困局的根本癥結在于:許多管理者習慣于從行政強制的角度去取締“黑摩的”,但卻未能謀劃相應加強公共服務,有效填補“黑摩的”所對應的那部分市場需求。
2003年,武漢市對“黑摩的”采取高價贖買政策,并針對市民出行不便的問題,相應地調低出租車價格,實現了官方與民間、市場與民生的多贏局面。這是采取市場調節方式的成功案例。相對于廣州等城市強力禁摩招來的反彈,常寧的成功似乎更說明,從傳統的強行規制走向完善公共服務,成為各方公共管理改革的共識。
接下來的政府轉型,并不意味著放棄公共管理職能,而是要以提供公共品為出發點,全面承擔起肩負的公共責任。而生存、安全和便利,是公共品的三個重要價值,彼此之間可能有緩急之分,但絕不能支持其一端而舍棄另一端。于此,便不能因為街頭小販有礙觀瞻,便要一味取締,而不顧向市民提供方便生活條件的公共品服務;也不能店鋪門前殘留垃圾,便只管經濟處罰,放棄了應當主動提供一個垃圾桶并及時清理。
常寧公交一年運營費不過480萬元,而社會“供養”1300輛“黑摩的”代價顯然不止于此后,從社會整體成本效益分析上,也是很劃算的。公共品服務完備之后必定可以降低社會成本。退一步講,如果公共資源確實力有不逮,暫時無法提供全面充足的公共品,不妨在政府尚不能提供公共服務的“剩余部分”,允許社會力量參與進來作為補充。政府無法充分滿足公眾需求的部分,理應鼓勵社會力量“填補空白”。
只有在公共政策不被割裂的情況下,才能順利實現公共管理的“軟著陸”。各個部門分工各有不同,但基于施政目標與公共服務價值的統一性,應以公共管理共同體的面貌出現在公眾面前,而不能各持一端甚至走向“零和”。
簡單的例子是:如果城管執法者只顧街面干凈,而不理市民生活便利之需和弱勢群體謀生之路,那么勞動部門擴大就業的努力、其他政府部門紓解民生的愿望,就可能被屏蔽甚至抵消。因此,公共管理各方基于“提供全面的公共品”這一共同目標進行政策整合,在同一個使命之下,把自己的管理行為視為政府應當提供的公共服務、當作公共品的一個組成部分來看待,使自身的管理行為服從并融入政府公共服務的全局,便變得非常必要。
“觀念一變天地寬”。公共服務“軟著陸”之后,如何長期良性運行,也是人們關心的問題。免費公交政策,如果只是一個臨時的財政周濟措施,那么它的長效性恐怕并不堅實。確保公交擠退“黑摩的”的現象不致反彈,有關方面還要從列支政府預算入手,使之形成穩定的財政支持機制。常寧市從薩繆爾森“準公共品向公共品轉移的理論”中得到的新政啟示,而將相關費用列入財政預算,也更符合公共品的屬性,比武漢更進了一步,可謂是全國的示范。(社論)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