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遵循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則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的年代里,我們為什么照搬了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為什么在實踐中出了那么多的問題,搞了不少不符合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則的“創造”?這是今天仍然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首先一個原因,是缺乏經驗。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而且是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新中國成立的時候,蘇聯是世界上唯一能同美國抗衡的社會主義國家。長期以來,蘇聯一直大力宣傳他們的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我們對他們的社會狀況又沒有很深入的調查和研究,甚至帶有幾分盲目和迷信。新中國成立時,我們很自然地向蘇聯請教,尋求蘇聯的支持和幫助。蘇聯派來了大批專家,支持和幫助我們的建設,在當時來說,這是一條捷徑,其歷史作用很明顯,是無可指責的,但也搬來了蘇聯模式。
另一個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沒有深入研究和正確掌握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則。在對馬克思主義、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解上,存在不少問題:
(一)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理解。1875年,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闡明,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將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馬克思指的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我國是一個經濟文化很落后的國家,我們進入社會主義的時候,社會條件比馬克思設想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所要求的條件差得很遠。但我們沒有具體分析我國的社會現實情況,機械照搬馬克思的理論,認為我國已處在馬克思所說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階段,因而所制定的路線和許多政策,超越了社會發展階段,甚至認為,離共產主義高級階段也不遠了,提出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口號。這種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式的理解,是最主要的問題。
(二)對馬克思主義的片面理解。過去很長一段時期,我們學習和宣講《共產黨宣言》,強調“兩個必然”。《宣言》說:“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84頁)人們將這個重要論斷概括為“兩個必然”,即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1859年,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說:“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這就是“兩個決不會”。(同上第2卷第33頁)“兩個必然”與“兩個決不會”,前者說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后者說的是社會變革的歷史條件,應當將二者統一起來理解和把握。但是,我們過去恰恰是將二者割裂了,重視了前者而忽視了后者。這是在社會主義實踐中犯急性病,搞“窮過渡”的一個重要理論根源。
(三)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共產黨人可以用一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制。但這句話前面有“從這個意義上說”的限制,意思是說,限于消滅資產階級的私有制,并不是消滅一般的私有制。可是,在社會主義改造中,我們卻提出了“使小生產絕種”的口號,把消滅資產階級私有制擴大為消滅一切私有制。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說,社會主義階段,實行按勞分配后,雖然排除了剝削,但還存在事實上的不平等,他稱之為“資產階級法權”。毛澤東誤認為資產階級法權就是資產階級性質,因而認為按勞分配同舊社會差不多,大反資產階級法權。
(四)誤讀了著作。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了總結“大躍進”的教訓,毛澤東讀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和蘇聯的《政治政經濟學教科書》(社會主義部分)。這兩本書是社會主義蘇聯模式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反映。但只是讀這樣的兩本書,就不可能跳出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框框。
(五)隨心所欲地進行理論創造。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提出了許多理論,如人民公社理論,大躍進理論,等等,都被認為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特別是“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更被說成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實踐已經證明,這些“理論”都是謬誤。所謂隨心所欲,一是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二是認識離開了實踐經驗;三是拒絕實踐對理論的檢驗。
理論上的偏頗必然導致實踐的偏差和失誤。這方面的教訓十分深刻。同時也說明,黨的領導干部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著作,完整準確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全黨對社會主義進行再認識,探索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課題,提出和闡述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論觀點:社會主義階段最根本的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要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和共同富裕兩條原則;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必須實行對外開放;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以人為本;等等。
上述這些重要的理論觀點,有撥亂反正,也有正本清源,更有新的探索和創造,恢復并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依據和指針。
三十年來,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所以能夠健康發展,所以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就是因為我們嚴格遵循了上述這一系列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則,又同每一個發展階段的具體特點相結合。比如,實現共同富裕,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和要求,我們堅持以共同富裕為目標,但在具體實踐上,我們從解決溫飽問題,到實現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逐步推進,顯示了鮮明的中國特色。遵循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則,又堅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將二者統一起來,才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四,大膽借鑒人類文明成果
按照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社會主義是在資本主義文明成果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的社會制度。《共產黨宣言》闡明,無產階級在打碎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以后,只是消滅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即資產階級的私有制,同資產階級私有制相聯系的傳統觀念決裂。《共產黨宣言》又提出,無產階級要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自己手里,用來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這就是要繼承和充分利用資本主義社會的文明成果,來建設社會主義。在我們這樣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具有特殊的意義。
最早提出這個問題的是列寧。列寧肯定,要建設社會主義就需要文明,而要成為文明國家,就必須有相當的物質基礎,這正是蘇維埃俄國所缺乏的條件。列寧提出了吸取資本主義國家文明成果來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他開列了一個生動的公式:“樂于吸取外國的好東西: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秩序+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等等+ +=總和=社會主義”。列寧把吸取和借鑒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看作是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重要條件。
在人類歷史上,相對落后的文明吸收借鑒比較先進的文明以發展自己,是很自然的現象。在我國盛唐時期,日本派大批“遣唐使”到中國學習,吸取中國的文明成果,成功地發展了自己。近代以來,中國學習了西方很多文明成果,除了科學技術,還有銀行、郵電、新聞,還有共和國、憲法,等等。這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性現象。
“四人幫”把學習借鑒現代文明成果誣蔑為“崇洋媚外”,正如鄧小平所說,這是一種蠢話。這同清王朝頑固派將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和工業制品斥之為“奇技淫巧”,視為洪水猛獸,是同樣的心態和弱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開放的轉變,實行對外開放。鄧小平強調,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開始一段時間內,主要是強調吸收國外的資金、設備、技術。隨著對外開放的發展,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有了重大的進展。
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總之,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式。”(《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3頁)鄧小平把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做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這是對外開放思想的擴展和升華。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不斷解放思想,清除“左”的思想影響,大膽吸取人類文明成果,對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作用越來越明顯。
最明顯的實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經濟是人類創造的重要文明成果,但在過去長時期中,我們卻認為市場經濟體制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因而加以拒絕。我們解放思想,吸取這一文明成果,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激活了整個社會。這是大家都感受得到的。我們正在實踐的依法治國、國家公務員制度、差額選舉、競爭機制、尊重和保障人權,等等,也都是對人類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鑒。如何解決權力過分集中的問題,如何防止絕對權力的產生?十七大提出:要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如何將人民的民主權利落到實處?十七大提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以上這些,都體現了對人類文明成果的借鑒。在我們這樣經濟文化落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實現現代化,吸收和借鑒人類文明成果,是一個基本的要求,也是一條捷徑。
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要善于將走自己的路,同走人類文明大道有機統一起來。在這方面,我們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消除不必要的疑慮,大膽吸取和借鑒人類文明成果。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